在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紅巖魂陳列館二樓展廳,陳列著紅巖英烈江竹筠寫給親人的一封信。這封家書是1949年8月27日,江竹筠被關押在渣滓洞監獄時所寫。信抬頭的“竹安弟”其實并不是江竹筠的弟弟,而是江竹筠丈夫彭詠梧前妻的弟弟——譚竹安。
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出生在四川省自貢市大山鋪鎮江家灣一戶普通農家,1939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3年,組織上出于安全考慮,決定派地下黨重慶新市區區委委員江竹筠假扮重慶市委委員彭詠梧的妻子,協助他工作。
江竹筠明白這一切都是為了革命,毅然接受了這項任務。從此,江竹筠和彭詠梧逐漸成為了最親密的同事和戰友。他們在共同生活、共同戰斗、共同歷險的經歷中,相互關懷、相互敬重,漸漸地產生了感情。1946年,江竹筠和彭詠梧的兒子彭云出生。
1948年1月16日,彭詠梧在下川東武裝起義中,率部與敵人遭遇,壯烈犧牲,頭顱被敵人砍下懸掛在城樓上示眾。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賣,江竹筠不幸在萬縣被捕。6月15日,與地下黨萬縣縣委副書記李青林等一起由萬縣轉押至重慶渣滓洞看守所。特務在提審江竹筠時,江竹筠都是一問三不知,甚至連彭詠梧都說不認得,后來干脆啥都不回答了。特務對江竹筠使用酷刑,夾竹筷子、老虎凳……江竹筠多次痛得昏死過去,又被涼水澆醒。反復多次,但得到的仍是江竹筠的厲聲斥罵。
1949年8月,同獄的曾紫霞獲釋。出獄的頭天晚上,江竹筠用竹簽蘸著棉灰制成的“墨水”,在極薄的毛邊紙上寫了一封“托孤信”,委托曾紫霞交給譚竹安。
信中,江竹筠寫道:“我有必勝和必活的信心,自入獄日起,我就下了坐兩年牢的決心,現在時局變化,年底有出牢的可能。我們在牢里也不白坐,我們一直是不斷地在學習。希望我倆見面時你更有驚人的進步。話又得說回來,我們到底還是虎口里的人,生死未定。假如不幸的話,云兒就送你了,盼教以踏著父母之足跡,以建設新中國為志,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到底。孩子們決不要嬌養,粗服淡飯足矣。”
(本報記者 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