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bz5sp"><del id="bz5sp"></del></label>
    <i id="bz5sp"><meter id="bz5sp"></meter></i>

    吉林省是抗美援朝戰爭的后援地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百業待舉。正當全國人民滿懷熱情地投入到新中國建設時,朝鮮內戰爆發。1950年10月初,美軍不顧中國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過三八線,將戰火燒到中朝邊境。侵朝美軍飛機多次轟炸中國東北邊境地區,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我國安全面臨嚴重威脅。危急關頭,應朝鮮黨和政府請求,中國黨和政府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赴朝作戰。作為中朝邊境線最長的省份,吉林省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這場偉大戰爭的重要后援地。

    集結出征——吉林省是志愿軍入朝的重要通道

    吉林省地處祖國邊陲,其延邊、白山、通化地區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僅一江之隔。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2軍、第38軍、39軍、20軍、26軍、第50軍等多支部隊就是從吉林省的輯安(今集安)奔赴朝鮮戰場。

    黨中央決定出兵朝鮮后,擬先派出兩個軍兩個炮兵師,后恐鴨綠江橋被炸,兵力不易集中,故改變原計劃,將集結于中朝邊境的4個軍和3個炮兵師計26萬大軍全部出動,秘密渡過鴨綠江,其中需要在通化轄區輯安口岸渡過的有2個軍和1個炮兵師,共12萬大軍。1950年10月11日,志愿軍后勤第一分部由輯安渡過鴨綠江,進至朝鮮江界以南的別河里、武坪里地區設置兵站線。10月16日晚,42軍先頭部隊124師370團在副師長肖劍飛率領下,從輯安渡過鴨綠江至滿浦,深入朝鮮境內30多公里進行先期偵察,為大軍過江開辟通道。在此期間,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2軍軍部及125師于10月15日由駐地向輯安開進,駐三源浦及柳河的兩個師也到達輯安。10月21日,第38軍開始至輯安羊魚頭(今集安上、下解放村附近)地區集結。炮兵第8師和第5師44團的駐通化部隊,分別于10月15日、23日開始向輯安以北地區開進,總計10余萬志愿軍部隊將云集輯安,隨時準備渡過鴨綠江向朝鮮戰場出動。

    為全力以赴支援和配合志愿軍行動,通化地委提出了:“支援抗美援朝戰爭,是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一切為了戰爭,一切為了勝利”等口號。各級政府成立了戰勤科,輯安等沿江縣委增設了戰勤委員會。地委抽調了大批得力干部,具體負責志愿軍赴朝作戰的各項戰勤服務工作。地委還成立了修橋建橋指揮部,組織所屬各縣(市)抽調來的民工,以縣為單位,分工負責,先后在輯安鴨綠江上架起了多座便橋、浮橋,保證了志愿軍部隊和大批軍用物資的順利渡江。

    1950年10月中旬,在志愿軍秘密渡江前,中共輯安縣委、縣政府接到協助志愿軍工兵部隊搶建一座能夠通過載重汽車的鴨綠江便橋的任務后,立即動員機關干部和民工200多人,由縣長荊志堅親自率領奔赴現場,配合架橋部隊,奮戰一夜,在通溝河入鴨綠江口處與朝鮮筏登島之間,建起了一座便橋。

    輯安最早的便橋架設,主要是為了保障首批入朝的兩個軍和兵種部隊過江使用。這座便橋在輯安城南三公里處的鴨綠江上,這里河床較平,水流較緩。河床中有一片種滿高粱和玉米的江灘,便于過橋部隊疏散隱蔽。這是一座“水下橋”——用鐵軌和油炸木(涂滿瀝青的枕木)在水面下架設,橋面距離水面40厘米至50厘米,河水灌不進汽車的排氣管,又可以用水面遮蔽橋面,使敵人在空中偵察時難以發現。架橋部隊還在“水下橋”附近架設了假浮橋,隱真示假,吸引敵人的火力。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敵人始終無法搞清楚,為什么渡口內的橋梁明明已經被“炸斷”,志愿軍的部隊和物資仍然能夠源源不斷地順利過江。

    在我黨政民的全力支持下,志愿軍各部隊完成了整訓任務,開始陸續渡江。10月19日18時,第42軍5萬余人從輯安至朝鮮滿浦的鐵路橋西面臨時搭建的浮橋上開始渡江。20日炮8師、22日第38軍、25日炮兵5師44團,從輯安口岸全部順利過江,分別向朝鮮的長津湖、江界等地區集結。

    據統計,自1950年10月16日至1950年末,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一批從輯安秘密渡江赴朝部隊總計12萬人。第1次戰役開始后,陸續從輯安過江的部隊總計30余萬人。到1953年春,從輯安渡江入朝的志愿軍作戰部隊總數共計42萬余人。另外還有后勤保障人員10余萬人。

    參軍參戰——吉林兒女舍生忘死譜寫英雄贊歌

    為全力支援前線作戰,吉林省積極完成東北局、東北人民政府下達的擴軍任務。抗美援朝期間,28700名吉林青年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1950年11月1日,中共中央東北局下發了《關于動員新兵的指示》;1950年11月11日,省委、省人民政府發出《關于擴兵工作的指示》,決定在各市縣擴兵22950人。

    肩負祖國和人民的重托,吉林兒女在戰場上舍生忘死、奮勇殺敵。1951年12月,吉林籍志愿軍崔昌學(入朝后被編入朝鮮人民軍)在三八線附近某高地爭奪戰中用自己的身體堵住敵堡機槍口,被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認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授予“共和國英雄勛章”和“一級國旗勛章”。1951年2月,吉林籍志愿軍某部副班長關崇貴,在第四次戰役中帶領戰士頑強堅守614高地,并用機槍擊落一架P-51G型敵戰斗機,創造了用輕武器打下飛機的先例,榮獲二級戰斗英雄稱號,受到毛澤東、朱德的親切接見。在朝鮮戰場上,吉林兒女的英雄故事不勝枚舉,榮立特等功、獲一級戰斗英雄稱號和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三級國旗勛章的郭忠田、徐長富、楊寶山;榮立特等功、獲二級戰斗英雄稱號和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三級國旗勛章的關崇貴、高云和等;榮立一等功、獲二級戰斗英雄稱號的王景洲、支全勝等都是他們中的杰出代表。據統計,在長達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共有18499名吉林籍指戰員犧牲在朝鮮戰場,他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贊歌。

    堅實保障——舉全省之力服務戰勤

    保障軍服、軍糧。為做好戰勤準備工作,全省先后成立了軍服加工委員會、軍糧加工委員會、炒面委員會等組織機構,派專人負責,迅速落實人員、設備、場所,及時完成任務。僅1950年8月,吉林市就先后接受加工棉大衣2.06萬件、棉軍衣2.25萬套、棉被3.8萬床、炒面90萬斤、軍糧9576噸的戰勤任務。同月,長春市也采取動員群眾帶機入廠的辦法,動員縫紉機3123臺、隨機入廠技工3123人、女工5130人、組建4個軍服加工廠、接受加工棉軍服4.3萬套、棉大衣4.1萬件、棉襪10萬雙、鐵路員工棉大衣1萬件,若干糧袋、手榴彈袋等戰勤任務。

    開展增產捐獻運動。全省各級黨組織通過廣泛生動宣傳,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群眾的政治覺悟,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在工礦企業里,許多工廠的職工都提前完成了增產節約計劃,捐獻工資和獎金。在農村則普遍開展愛國豐產運動,農民多打糧食,開展副業生產,增加收入,用增收部分捐獻。工商業者改善經營管理,踴躍捐獻。機關和學校成員參加各種業余勞動,增加的收入用來捐獻。到1952年4月,全省人民在愛國增產捐獻計劃中共計捐獻710萬元,完成原計劃的123%,可購買47架戰斗機。

    派出擔架隊、民工大隊、運輸隊赴朝支前。抗美援朝戰爭中,吉林省派出5.3萬人赴朝參戰,其中擔架隊員3.8萬人,運輸隊員1732人,汽車司機1713人,翻譯7235人,武工隊員1080人,各種技術人員1007人,各級干部2552人,其他人員365人。在朝鮮戰場,擔架隊員在硝煙炮火中及時把彈藥、物資補充上去,把受傷的志愿軍戰士搶救下來,轉移到后方醫院,有的擔架隊甚至跟隨主力部隊參加五次戰役,越過了三八線,許多擔架隊員犧牲在了運送途中。吉林鐵路局以2490名干部職工和全局半數以上的機車、車輛加入了抗美援朝大隊,在敵機的瘋狂轟炸中,他們用生命和鮮血筑成了一條“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把一批批彈藥和軍用物資源源不斷地送上前線,粉碎了美國侵略者實行“重點轟炸、封鎖咽喉”的陰謀。此外,吉林省還動員了大批民夫、司機、船夫、木工、翻譯等隨軍入朝服務。

    與此同時,吉林人民肩負著大后方的各項戰勤工作。1950年,在建山城鎮軍事備用機場任務中,僅海龍、輝南、柳河3縣就出動民工3萬余人,柳河戰勤隊被東北人民政府民政部授予“模范中隊”稱號。1950年10月17日,通化地區組織民工10余萬人,經過23天的艱苦奮戰,整修路面346.5公里,新建木橋63座,補修木橋12座,過水橋4座,水泥橋2座,完成全部搶修任務,比原計劃提前了5天。在架橋、修橋上,共出動5萬余民工,在鴨綠江上建各種便橋、浮橋10余座。1951年3月31日下午,輯安鴨綠江鐵路大橋被炸,按照上級命令,需要搶建一座臨時便橋。輯安縣委、縣政府發動縣直機關干部、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城鎮居民、學校師生千余人、幫助志愿軍鐵道兵和吉鐵分局工務工程隊運送建橋物資,縣城許多居民甚至將家中的木料、繩子、門板捐獻到搶修工地,有力保證了建橋任務的完成。通化鐵路廣大職工,充分發揚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冒著敵機的狂轟濫炸,奮不顧身,排除敵特和敵機安放、投擲的大量定時炸彈,搶修鐵路橋梁,使通化鐵路成為“打不垮、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據統計,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通化地區組織戰勤民工僅有據可查的就達81.6萬人次,占當時通化全區總人口的91.99%。黨的堅強領導下,吉林人民克服重重困難,經受住了戰火考驗,不怕犧牲、積極支前,出色地完成了各項戰勤任務,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無私奉獻——救治傷病人員安置朝鮮難民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吉林省是中朝兩國整休部隊和救治傷員的大后方,大批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傷病員先送到通化搶救治療后,再轉到后方療養。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后的半年多時間里,僅通化市就轉運傷病員9萬余人。地市機關干部、學校學生、廣大群眾積極投入到轉運傷病員的工作中,無論白天黑夜,不管雨天雪天,只要有任務就有他們的身影。

    當時通化各醫院都沒有血庫,為解決用血問題,中共通化地委號召廣大黨員、團員帶頭,發動青壯年為志愿軍義務獻血,并要求各縣(市)組織義務獻血隊伍。從1950年冬到1953年夏,1011人參加的通化獻血大軍,共計鮮血110多萬毫升,挽救了無數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傷病員的生命。據不完全統計,從1950年10月抗美援朝開始,至1953年7月停戰,在不到3年時間里,通化隨軍入朝和在國內參加轉運志愿軍傷病員的擔架隊員總計達17.2萬人,共轉運傷病員18.2萬人,占全部志愿軍傷病員的65%以上。

    1950年11月初,吉林省人民政府將接待安置朝鮮人民軍第7軍團(約3萬人)到吉林省整訓任務交給磐石縣人民政府。磐石縣人民政府接受任務后迅速行動,發動全縣群眾出房出物,妥善安置朝鮮人民軍。到11月21日,磐石縣人民政府為朝鮮人民軍提供高粱米93.4萬斤、大米20萬斤、菜金23.78億元(東北幣),保證了朝鮮人民軍整訓工作的順利進行。1952年10月,吉林省人民政府接到東北人民政府安置朝鮮難童的指示。其中,4歲-14歲朝鮮兒童共7608人,同時還有朝鮮工作人員1082人。接到任務后,全省各安置部門立即行動,準備安置事宜,為朝鮮兒童進行健康檢查,并對朝鮮兒童全部供應細糧。各安置地還根據兒童年齡特點,開辦了13所初等學院、5所愛育園、6所人民學校。在接收安置朝鮮兒童工作中,舒蘭縣委、縣人民政府受到東北局民政部表揚,并將安置經驗印發給東北各省。戰爭期間,朝鮮國立電影制片廠被美機炸毀。經國務院批準,文化部責成東北電影制片廠(今長影)協助朝鮮國立電影制片廠完成拍片任務。從1951年5月開始,朝鮮國立電影制片廠利用東北電影制片廠設備和器材先后拍攝了《少年游擊隊》《為了祖國》等7部故事片,制作了《糧食戰線》《八·一五》《走向勝利》等12部紀錄片。

    71年前,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為了和平,吉林人民以“以人人爭當戰斗英雄,個個要做支前模范”的愛國主義精神竭盡所能、無私奉獻,這種精神是奪取抗美援朝戰爭最后勝利的動力和源泉,在這種精神面前,沒有克服不了的艱難險阻,沒有不可戰勝的敵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這種精神更加可貴,已經和必將永遠成為吉林人民的精神動力。

    編輯:張雨婷 責編: 編審:蒲勇 監制:鄧曙光

    智慧儀隴APP 舉報

    論壇熱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综合给合综合久久|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境外资源| 7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天堂中文久久久久|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草草| 亚洲av综合色区|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五月综合网|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综合一区|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综合部|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久久综合香蕉国产蜜臀AV| 狠狠色综合网站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本道综合久久伊人| 麻豆精品久久精品色综合| 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五月| 伊人久久成人成综合网222| 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色88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国产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成人精品综合|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直播| 欧美激情中文字幕综合一区| 久久影视综合亚洲| 97久久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色hd| 亚洲香蕉网久久综合影视| 色噜噜成人综合网站| 国产色综合久久无码有码| 久久综合给久久狠狠97色| 久久久久一级精品亚洲国产成人综合AV区| 久久香综合精品久久伊人| 亚洲综合色自拍一区| 一个色综合导航| 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观看| 亚洲VA综合VA国产产VA中| 色综合欧美在线视频区| 国产亚洲综合成人91精品| 一97日本道伊人久久综合影院| 亚洲综合AV在线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久久综合| 久久综合给久久狠狠97色| 狠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