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bz5sp"><del id="bz5sp"></del></label>
    <i id="bz5sp"><meter id="bz5sp"></meter></i>

    天安門廣場升起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

    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30萬軍民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徹底改變了近代以來100多年中國積貧積弱、受人欺凌的悲慘命運,從根本上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統(tǒng)治的歷史。勞動人民第一次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中國歷史從此開辟了新紀元。

    軍民聯(lián)手整修天安門廣場

    1949年7月初,中共中央決定在新中國成立之日舉行開國大典,并成立了由周恩來任主任的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很快,開國大典方案確定,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儀式和人民群眾游行活動三項議程。

    關于舉辦開國大典的場地,早先有兩套方案:一是選在天安門廣場,二是選在市郊西苑機場。周恩來仔細研究和推敲后認為,應選址天安門廣場,因為這里不僅地處城市中心,空間廣闊,交通便利,而且意味著天安門這座封建時代的古代建筑即將除去作為封建皇權的所有痕跡,被賦予全新的意義,從此開啟嶄新的時代。毛澤東、朱德、劉少奇等中央領導人聽取周恩來的介紹和分析后,決定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

    然而,由于連年戰(zhàn)爭,當時的天安門廣場破敗不堪。城樓上下遍體鱗傷、斑痕累累;金水河河道淤塞,水面臟污腐臭;廣場上雜草叢生,一片雜亂凄涼的景象;長安街上攤販遍布,垃圾堆積如山。

    1949年8月9日至14日,第一屆北平市各界代表會議做出整修天安門廣場的決議,要求9月底前全部竣工。工程主要包括5項:一是在天安門前東、西三座門之間,包括中華路全段在內,清除所有路面障礙物,開辟一個能夠容納16萬人的大廣場,供群眾集會用;二是修繕天安門城樓主席臺,清除樓頂上的雜草和雜物,粉刷城樓和廣場四周紅墻;三是在天安門廣場的合適位置設計并修建一個升國旗的設施,供大典時升旗使用;四是修補天安門前東、西三座門之間的瀝青石渣路面,供游行的群眾和閱兵式軍隊通過用;五是美化天安門附近環(huán)境,搞好種樹、種草等綠化工程。

    解放不久的北平城,要完成這么大的工程,并非易事。葉劍英以北平市軍管會主任的名義下令駐北平的部隊抽調精干人員,搶修天安門城樓、廣場和故宮部分房屋。市建設局迅速召集主要技術干部和工人,開動蒸汽壓路機、筑路機晝夜奮戰(zhàn)。北平市的機關干部、青年團員、工人們也積極響應,自帶工具參加義務勞動。青年團北平市委籌委會和北平市學聯(lián),提出9月10日下午組織4300名學生到天安門廣場義務勞動的倡議。消息一公布,兩天之內就有18000人報名,各校只好采取抽簽的辦法決定誰能參加,最終參加人數(shù)達5700余名。

    10多天后,在軍民的共同努力下,天安門廣場整修一新,寬闊宏偉,蔚為壯觀。

    人民英雄紀念碑選址中軸線

    1949年9月30日,就在即將舉行開國大典的前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為紀念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在首都北京建造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毛澤東為人民英雄紀念碑撰寫的碑文在會上獲得通過。

    決議通過后,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和政協(xié)代表們一起來到天安門廣場的中央,為人民英雄紀念碑舉行莊嚴隆重的奠基典禮。

    下午6時,奠基儀式開始。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周恩來代表大會主席團致辭:“為號召人民紀念死者,鼓舞生者,特決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建立一個為國犧牲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隨后,全體代表脫帽默哀。默哀畢,毛澤東宣讀由他親自撰寫的碑文: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在所有出席儀式的代表們的見證下,毛澤東鏟了第一鍬土鋪墊在碑基之上。隨即,代表們依次執(zhí)鍬鏟土,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

    此前,針對人民英雄紀念碑建在天安門廣場的什么位置,人們曾有不同主張。有人主張建在前門城樓上,有人主張建在中華門以南相當于現(xiàn)在毛主席紀念堂的位置,還有人主張干脆拆了端門的城樓,將人民英雄紀念碑建在端門的臺基上。毛澤東、周恩來對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位置選擇極為慎重,經過反復與專家商討、研究,最終決定將其建在天安門以南約463米、正陽門以北約440米的位置,正好處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突出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統(tǒng)一、繼承與創(chuàng)造融合的文化意義。

    國旗升旗方案確保萬無一失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開國大典正式舉行。當毛澤東主席將電動按鈕撥向“升”字位置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高高飄揚。

    其實,最初的升旗計劃是在國旗桿下手動完成,但這就意味著毛主席需要從天安門城樓走到國旗桿下,大典的既定程序會被打亂。怎么辦?有人建議在天安門城樓上設一個電動開關,讓毛主席按電鈕自動升起國旗。升旗工程設計與施工負責人、北平市建設局高級工程師林治遠隨即設計出方案:讓電線從整修長安街道路工程時預埋的鋼管中橫穿而過,然后跨越金水河,順著天安門城樓東南角往上,再轉至城樓中央,與控制開關連接在一起。這樣,既隱蔽又安全,又沒有破壞城樓結構。

    整個升旗過程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國旗能夠自動升降;二是升旗速度要與國歌演奏時間高度契合;三是國歌奏畢,國旗要正好升到旗桿頂端并自動停止。然而,當時沒有現(xiàn)成的技術可參照,林治遠和建設局三科工程師梁昌壽夜以繼日地琢磨,終于找到了辦法。他們在天安門城樓西南角安裝電鈕,讓電線從這里穿過天安門城樓前的馬路,然后架高一直延伸到旗桿處,直達旗桿頂端。旗桿大理石基座里裝有電源總開關,還有土造的計時器,以此來控制升旗的時間和速度。升降時利用電機變速傳動、電磁限位器控制升降速度。旗桿鋼絲繩兩端各焊了一個鋼球來控制升降開關,一旦升降控制裝置碰到兩端的鋼球,就可以自動停止升降并自動切斷電源。

    經過多次試驗,遙控裝置運行正常,施工人員便拆除了旗桿四周的腳手架。9月30日晚,林治遠、梁昌壽又做了一次試驗。不想,國旗升到旗桿頂端后,馬達沒有按照設計要求自動停止運行,反而將一面試驗用的紅旗(一塊紅布)絞進了旗桿頂端的滑輪里,致使馬達無法倒車,紅布也取不下來。此時,現(xiàn)搭腳手架已經來不及了,20多米高的旗桿也沒人能爬上去修理。林治遠向建設局領導匯報后,很快調來了北平市組建不久的消防隊。可消防隊架起的云梯不夠高,比旗桿低好幾米。于是,有人找來善攀高的北平城辦紅白喜事的棚彩匠馬氏兄弟,二人從云梯爬到桿頂,才把紅布從滑輪里取了出來。林治遠、梁昌壽立即動手檢修、調試,一直忙到10月1日早上6時。

    開國大典舉行升旗儀式時,林治遠站在毛主席身后負責協(xié)助,梁昌壽則守候在旗桿下,如果毛主席啟動電鈕后國旗升到旗桿頂端仍不停止,梁昌壽會立即手動切斷電源。此外,還有一套人工升旗備用方案,以確保升國旗萬無一失。不過,這些應急預案都沒用上。

    受閱飛機帶彈飛行開世界先例

    閱兵是開國大典的重頭戲。這是新中國的首次閱兵,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以來最盛大、最莊嚴的一次閱兵。受閱部隊按照陸、海、空三軍序列編組,依次由東向西通過天安門城樓接受檢閱,展示了人民解放軍的軍威和新中國的國威。

    新中國空軍第一次受閱,困難重重。隊員們都沒有經驗,彼此也不熟悉,飛機又都是拼湊的,五花八門,各有各的高度和速度。“野馬”式P-51型戰(zhàn)斗機一加油門,就躥出400多公里了,而最慢的運輸機,才能飛行幾十公里。就是同一型號的飛機,速度也因新舊程度不同而不一樣。高度也是一大難關,必須精確計算高度,安排好誰在第一層誰在第二層,差之毫厘,將會失之千里。

    開國大典開始后,受閱機群接到起飛命令,隨即從南苑機場騰空而起,先在通縣雙橋上空編隊集合,盤旋待命。下午4時30分,開始飛向天安門。9架P-51型戰(zhàn)斗機編為3個“品”字形,組成一、二、三分隊,以920米的高度依次飛在編隊的最前面。緊跟其后的是排為“一”字形的2架蚊式轟炸機組成的第四分隊,以760米高度通過天安門廣場。再后面是呈“品”字形的3架C-46型運輸機,組成第五分隊。最后是由兩架PT-19型教練機和1架L-5型聯(lián)絡機組成的第六分隊,以550米高度依次通過天安門廣場上空。

    一架、兩架、三架……細心的人們仔細數(shù)著通過天安門廣場上空的飛機架次,整整26架飛機。國人無不自豪新中國有了自己的空軍,外國友人也驚詫中國空軍發(fā)展的奇跡。參加大典的外國記者在向本國發(fā)回的報道中寫道:“中共空軍以野馬式P-51型戰(zhàn)斗機為主,共26架飛機接受檢閱。”

    其實,當天參加閱兵的只有17架飛機,最先飛過天安門的9架P-51型戰(zhàn)斗機在空中繞了一圈,然后銜接在第六分隊后面,再次通過天安門廣場,這樣,看上去仿佛有26架飛機一般。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接受檢閱的飛機同時還要執(zhí)行警戒任務,其中4架戰(zhàn)斗機是帶彈參加受閱飛行,以隨時防備敵人空襲。按照世界慣例,閱兵時任何兵種的部隊不得攜帶實彈,開國大典受閱飛機突破慣例帶彈受閱,在世界上開了先例。

    開國大典電波從這里發(fā)出

    從京通快速路雙橋出口一路向南,大約2000米就能看到一片紅頂黃墻的德式風格建筑群,這里便是四九一電臺的所在。由于地處朝陽區(qū)雙橋一帶,民間又稱之為“雙橋電臺”。

    這座電臺始建于1918年,1923年竣工,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座大功率通信臺,進行過最早的長距離無線電通信,曾遠達歐洲和大洋洲。

    1948年12月,在解放戰(zhàn)爭勝利的炮火聲中,這座飽經滄桑的電臺回到人民懷抱,獲得新生,成為中國共產黨接管的第一座大功率廣播發(fā)射臺。在隨后的國共談判、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新政協(xié)會議召開、新中國開國大典新聞報道中,四九一電臺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949年10月1日早晨,新華廣播電臺發(fā)出預告,決定實況轉播當天下午3時舉行的開國大典盛況。這是中國人民廣播史上的第一次實況轉播。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主席震撼寰宇的莊嚴宣告,通過新華廣播電臺迅速傳遍祖國大江南北、傳向全世界。四九一電臺不負眾望,出色地完成了開國大典這一重要新聞的廣播傳輸發(fā)射任務。到今天為止,四九一電臺依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本版文字:賈曉燕

    歷史資料:《北京紅色地標》《北京紅色遺存》《開國大典》《新中國在這里誕生》《新中國的奠基》京報集團圖文數(shù)據(jù)庫

    聯(lián)合出品:北京日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 市地方志辦



    編輯:張雨婷 責編:賈俊忠 編審: 監(jiān)制:

    智慧儀隴APP 舉報

    論壇熱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综合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色久综合网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8蜜芽|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狠狠综合| 亚洲欧美成人久久综合中文网| 久久综合久久久| 综合激情五月综合激情五月激情1|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奶水99啪| 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亚洲国产国产综合一区首页| 91超碰碰碰碰久久久久久综合|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精品国产综合区久久久久久| 激情综合色五月丁香六月欧美| 色狠狠久久综合网| 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 天天色天天综合| 亚洲国产美国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亚洲|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综合狠狠| 欧美亚洲另类久久综合婷婷| 亚洲av伊人久久综合密臀性色| 天天看天天摸色天天综合网|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中文字幕| 欧美激情综合网| 日韩亚洲欧美久久久www综合网| 激情综合亚洲色婷婷五月|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AV| 色欲人妻综合AAAAA网|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网站| 伊人久久成人成综合网222|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综合精品|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东京热TOKYO综合久久精品| 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在线一区| 狠狠色成人综合网图片区|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综合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