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沭陽縣錢集鎮,隨處可見紅色印跡,如淮海區軍政大禮堂、新四軍公園浮雕、紅色教育彩繪墻、紅色文化民宿、新四軍大食堂,還有革命大道、新四軍大道、淮海大道、軍民路、三師路、十旅路和紅軍橋、井岡山橋、八路軍橋……
抗戰時期,原張圩鄉(現并入錢集鎮)是淮海抗日根據地機關所在地,先后是中共蘇皖區委、中共淮海區委、淮海區專員公署、淮海區行政公署機關駐地。
1938年底至1939年3月,侵華日軍入侵淮海地區,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犯下累累罪行。面對侵華日軍的暴行,淮海人民奮起抵抗。據《宿遷市志》記載,1940年9月18日,中共蘇皖區黨委在沭陽錢集召開士紳座談會和各界代表會議,決定成立淮海區專員公署(曾一度與沭陽縣抗日民主政府合署辦公),轄漣水、淮陰、泗陽、沭陽、東海、灌云、宿遷、沭宿海、連灌阜9個縣級抗日政權,機關駐張圩鄉陳圩村。1941年5月,蘇皖區黨委改稱淮海區黨委。次年3月,淮海區專員公署撤銷,成立淮海區行政公署。
1940年秋初步開辟的淮海抗日根據地,為全國19個抗日民主根據地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時期開辟的蘇北戰略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后成為中共蘇皖區黨委東進之基點、淮海抗日根據地的核心。
在劉少奇、陳毅、黃克誠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領導下,金明、李一氓、劉震、張愛萍、劉瑞龍、李干成、張彥、楊純等革命先輩以張圩為中心,團結抗日愛國人士,放手發動群眾,擴大抗日武裝,指揮率領淮海抗日軍民同日偽頑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
村民嚴祖軍今年已80歲,淮海區行政公署的工作人員曾借住在他家。“行署辦公地點就在我家南邊不遠。我四五歲時,20多人在我家借住了兩個多月。我母親說,那時家里只有兩間茅草屋,夜晚他們扯稻草打地鋪,早上經常幫我家挑水、劈柴,后來撤走時還悄悄在桌上放了幾塊銀元。”
淮海區行政公署舊址,是淮海軍民和全國人民一起抗擊敵寇、保家衛國的見證。近年來,錢集鎮傳承紅色基因,全力挖掘紅色文化,重點打造張圩六塘河文化旅游區,通過發展紅色旅游、紅色教育培訓等,“老區變景區、民房變客房、產品變禮品、田園變公園”美好愿景正逐步變為現實圖景。
陳圩村黨支部書記王永宏介紹說,近年來,鎮村整合各類資源打造紅色名片、傳承紅色文化,進一步彰顯革命老區精神內涵,激發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信心和決心。
(本報記者 史偉 朱文軍 通訊員 呂述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