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油畫《1959——大慶石油會戰》與《上甘嶺戰役》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型美術創作工程”入選作品,陳列展覽于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王鐵牛創作的這兩幅作品,以精湛的藝術手法描繪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難忘的歷史記憶。
《1959——大慶石油會戰》
人物塑造呈現交響詩般的歷史感
油畫作品《1959——大慶石油會戰》由油畫家王鐵牛創作,長6.8米、高3米。畫面中呈現這樣的景象:鮮紅的旗幟在寒風中舞動,不遠處蒸汽機車的車頭喘著粗氣,噴出朵朵白煙。在畫面左側,堆放著不斷運來的油田建設物資,起重機轟鳴著,正舉起高高的臂膀進行吊裝作業,等待裝運的巨大井架橫臥在汽車上。小火車站的建筑旁有幾棵伸向天際的老楊樹,正是當年歷史遺跡中的真實標配。
占據畫面中心的是以王進喜為核心展開的一大群人,他們身背行囊及生產、生活用品,腳踏著冰雪覆蓋的路面堅定前行。每一個人物的形象和面部表情、衣著服飾、物件,都經過作者認真考證和推敲,一切都圍繞著如何還原歷史原貌做文章。
幾十年來,王鐵牛在藝術創作方面一直關注大慶題材。1977年春,他創作的反映周恩來與大慶工人的油畫入選當年全國美展。15年前,王鐵牛再一次創作大慶題材作品。他全方位實地考察了大慶油田的開發創業歷史,并深入到石油工人中間座談,了解那些艱難歲月中的感人事跡,盡可能地收集創作所需的人物、環境、道具等形象和物品的資料。接到慶祝建黨百年的創作任務后,王鐵牛再一次走進大慶,畫工人的肖像、參觀鐵人紀念館、參觀當年油田的歷史遺跡。新的創作思路很快在他的腦海中形成,并逐漸成熟,迅速完成創作。巨大的畫幅、宏大的場面,王鐵牛認真設計每一個細節,讓天、地、人、物統籌安排得當,和諧相融,準確地透視,真實又自然。重點解決了畫面構圖的形式美感,保持畫面貫通順暢的動感效果。
在創作繪制過程中,他吸納了俄羅斯藝術大師蘇里科夫、列賓作品的有益營養,呈現深沉、凝重、廣闊的視野和宏大的氣勢。王鐵牛按照構圖藝術規律,把握好畫面整體與局部,松緊、聚散、動靜、虛實與色彩的多重關系,變化中求統一,統一中求變化。在一個大的共性英雄群體中,注意挖掘每一個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背景和個性差異,并統一在堅定、有力、沉穩的情感傾向和基調中,使畫面的總體視覺效果,達到一種交響詩般的歷史感。
《上甘嶺戰役》
動勢與場景相結合表現激烈戰斗
談到《上甘嶺戰役》,油畫家王鐵牛說:“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黃繼光、邱少云等烈士的形象和事跡伴我成長,催我奮進。我的個人從藝經歷中也幾次與這場戰爭邂逅,我參加過話劇《彭大將軍》劇組排演繪景工作,主創完成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清川江畔圍殲戰》全景畫,并為此赴朝鮮考察,后來受南京軍區之邀,我又創作(與王君瑞合作)《上甘嶺·1952》歷史畫。所有這些都為我這一次創作《上甘嶺戰役》埋下伏筆。”
幾十年來,表現上甘嶺戰役的繪畫作品很多,王鐵牛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避開別人的老路,從新的視角出發,如何更好地總結以往的經驗,在藝術創新上更上一層樓。《上甘嶺戰役》的規定尺寸是高3米,長度未做規定,而是由作者根據創作內容與構圖需要選定合適的長度。王鐵牛說:“我將畫面定在了6.75米長,這更宜于展示寬闊場景。因為我既想展現志愿軍戰士的英雄形象,又想展現波瀾壯闊的戰爭場景,兩者兼顧其實是創作歷史畫的大忌,畫不好就二者皆失。我力圖較全面地展示戰役級的戰爭圖景,使人物與環境更理想地融為一個統一整體,力圖解決好特寫式的人物組合與整個戰場的比例和透視關系。”
在構思創作及繪制過程中,王鐵牛把握住了幾點:一是,人物形象作為畫面主體。根據不同的特定情景,去創作設計處于不同空間位置、不同狀態中的每一個戰士形象,不單單是臉部的刻畫,戰斗動勢的肢體語言的設計更為重要,在畫面中心,側重設計了群體組合造型來強化視覺張力和視覺沖擊力,達到了在整體效果中畫龍點睛的作用。二是,對志愿軍戰士的衣著、裝備和武器參照史料進行考證,力求符合歷史真實。戰術動作標準專業,符合軍事常識。王鐵牛是軍人出身,畫面中主要人物的戰術動作都是他親自做模特。人物形象設計是整個創作的重中之重,在極其嚴酷的戰爭環境下,志愿軍戰士們勇敢向前、不畏犧牲的英雄主義精神如何刻畫到位,始終是他努力追求的。三是,畫面中對典型化的理解。如上甘嶺的山形地貌通過史料認知,同時憑借各種形象素材、經驗積累,調動藝術想象力去創作一種接近真實戰場的視覺效果。
從戰役視角表現這場戰爭,考慮到上甘嶺戰役主要是陣地爭奪戰、坑道戰,所以圍繞這一特點,作者構思了以志愿軍戰士前仆后繼、堅守陣地為主要情節的畫面,設計了壕溝沿山坡蜿蜒極遠的多層次布局,充分利用光影和明暗對比,充分利用煙火去渲染氣氛,調度處理畫面中虛實藏露,用藝術表現手段去豐富畫面視覺效果,努力營造出宏大悲壯的戰爭場景。
《上甘嶺戰役》的創作,在民族歷史永恒的記憶中增添了美術濃墨重彩的一筆。(本報記者 凌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