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雷鋒好榜樣,忠于革命忠于黨……”雷鋒,一個大寫的人,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
1963年3月5日,毛澤東在《人民日報》發表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近60年里,雷鋒精神如同一部跨越時空、永遠暖心的青春之歌,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中光彩奪目、熠熠生輝,至今仍回蕩在我們的心靈深處和靈魂高處,引領著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向上向善、求真求美。
《學習雷鋒好榜樣》代代傳唱,雷鋒精神生生不息。
中國人最熟悉的名字
“學習雷鋒好榜樣,忠于革命忠于黨,愛憎分明不忘本,立場堅定斗志強……”
雷鋒,中國人最熟悉的名字之一,以短暫的一生譜寫了平凡崗位上的輝煌人生篇章。近60年里,伴隨著這首鏗鏘有力的《學習雷鋒好榜樣》,他的名字、形象和精神為一代代中國人追崇,成了永恒。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在你生活的崗位上?如果你要告訴我們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揚那最美麗的理想?你既然活著,你又是否為未來的人類的生活付出你的勞動,使世界一天天變得更美麗?我想問你為未來帶來了什么?在生活的倉庫里,我們不應該只是個無窮盡的支付者。”在遼寧省撫順市雷鋒紀念館,珍藏著9冊復刻版的《雷鋒日記》。這些已經有明顯破損的日記本,頁面微微泛黃,黑藍色的墨水也變得有些淡化,但上面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叩擊著人心。其中,開篇之作就是被稱為“雷鋒七問”的小短文。
這位生命定格在22歲的年輕戰士,用他平凡卻偉大的短暫一生對這些問題作了最完美回答。
1963年3月,領袖毛澤東將他對于一位普通戰士的緬懷與敬意匯聚成這樣樸實無華的七個字:向雷鋒同志學習。此前,秘書曾擬寫了“學習雷鋒同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學習雷鋒同志鮮明的階級立場”等十來句話做參考,但毛澤東沒有選用。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言,“學雷鋒不是學他哪一兩件先進事跡,也不只是學他某一方面的優點,而是要學他的好思想、好作風、好品德;學習他長期一貫地做好事,而不做壞事;學習他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從毛澤東親筆寫下“向雷鋒同志學習”那一刻起,雷鋒精神深深地被鐫刻進中華民族的血脈中,成為不朽的豐碑。
“從我們那個年代走過來的,都受雷鋒精神影響很深。”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原副校長孫慶聚從知道“雷鋒”這個名字那天起,就將其視作為人做事、勵志修身的標尺。
“從小就有一種向雷鋒同志學習的信念,要和他一樣,要入團、入黨、參軍、進步。可以說,他對我的人生起到了積極正向的引領作用。”1964年,還不到入團年齡的孫慶聚因為各方面表現突出,被批準提前加入了共青團。之后,從參軍、入黨到讀書深造,他成長的每一步都在榜樣的引領下走得扎實而堅毅。在他看來,雷鋒可親、可敬、可近;雷鋒精神,人人可學、處處可為。
幾十年來,雷鋒精神生生不息。孫慶聚也見證了這種“平凡而偉大”的精神力量,激勵和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人。
急就章成為傳世之作
“學習雷鋒好榜樣,忠于革命忠于黨……”1969年,18歲的孫慶聚參軍入伍,高唱著《學習雷鋒好榜樣》訓練比武、搶險救災,踐行著“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最好”“活著,就要使別人生活得更美好”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
“《學習雷鋒好榜樣》就是首普通的群眾歌曲,為什么影響會這么大?因為雷鋒精神深入人心。”幾十年后回憶起這首歌的創作始末,歌詞作者吳洪源仍然清晰地記得每個細節。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報紙刊登了毛主席的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當天上午,正在集中學習的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接到通知,下午兩點要上街宣傳學習雷鋒。不知是誰提議“我們是文工團,下午參加活動的時候應該拿出一首歌來唱”,隨即,創作任務便落在了吳洪源和戰友生茂身上。
“雖然之前已經讀過雷鋒的日記,非常感人,手頭還有一大堆材料。但如何在這么短時間把這些材料創作成歌詞,還是有難度的。”吳洪源回憶,接到任務時已是上午10點,時間非常緊迫。正在他冥思苦想時,忽然腦中閃現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句話。來了靈感,他從“榜樣”入手,從忠于革命忠于黨、螺絲釘精神、艱苦樸素等幾個方面概括,用兩個小時,創作出《學習雷鋒好榜樣》歌詞。隨后,顧不上吃飯的生茂僅用了不到1個小時就把曲子譜好。文工團的戰士們來不及排練,把歌詞抄到紙片上、手心中,路上一邊記歌詞一邊學唱。
當天下午,天安門前紅旗漫卷,人海如潮,“向雷鋒同志學習”的口號聲此起彼伏。金水橋畔,伴著手風琴雄壯高亢的旋律,氣勢激昂、朗朗上口的 “學習雷鋒好榜樣,忠于革命忠于黨”一經唱出就吸引了周圍的群眾。很快,《學習雷鋒好榜樣》迅速唱響大江南北,成了一個時代的最強音。
“沒想到這首歌會這么受歡迎。”若干年后憶及往事,《學習雷鋒好榜樣》的兩位主創都曾謙虛地表示,這首歌的創作沒什么特別之處,主要是“因為雷鋒精神太深入人心了”。這首歌沒有用簡單地喊高音、加強音樂力度等方法來渲染歌唱雷鋒時的激昂情緒,曲調純樸簡練、鮮明生動,成為雷鋒精神的寫照,“所以急就章的歌,才能借著雷鋒精神的光傳唱開來”。
為實現中國夢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歲月長河的洗禮并沒有讓雷鋒這個名字成為日漸斑駁的回憶,而是成為信念、無私、奉獻的代名詞。
令孫慶聚這位有著51年黨齡的老黨員欣慰的是,半個多世紀以來,無數雷鋒式的先進人物和群體,以實際行動詮釋和踐行著雷鋒精神,不斷為雷鋒精神注入時代內涵,使雷鋒精神這面旗幟永不褪色。
“雷鋒可貴就在于他可親、可敬、可近;雷鋒精神,人人可學、處處可為。”在孫慶聚看來,雷鋒在平凡的崗位上把普通的工作做到了極致,無私奉獻,而這種奉獻是不受年代、環境等條件制約的,“只要有心,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崗位都可以學雷鋒。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身邊做起,從本職工作做起,隨時隨地都可以作奉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大道至簡,最崇高的精神往往孕育在最平凡的事業當中。”
時代變遷,精神永恒。
“從雷鋒精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脈絡。”孫慶聚認為,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鍛鑄了一系列偉大崇高精神,筑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是黨的寶貴精神財富,這些精神財富跨越時空、歷久彌新,集中體現了黨的堅定意志、根本宗旨、優良作風,凝聚著共產黨人最本質的偉大品格,深藏于我們黨、國家、民族、人民的血脈之中,成為我們黨永不變質、永不變色、永不變味的穩固精神基因,為我們立黨興黨強黨提供了豐厚滋養和強大精神力量。從雷鋒身上可以看出,一個人一旦擁有了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便擁有了強大的精神力量,便能把對黨和國家的真摯熱愛和感恩認同,轉化為忘我的奉獻、敬業、創新和創業行為。
從石庫門到天安門,我們黨百年來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進行的一切斗爭、作出的一切犧牲,都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用汗水、鮮血乃至生命踐行著初心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雷鋒精神是永恒的。積小善為大善,善莫大焉,這和我們黨“為人民服務”“做人民勤務員”是一脈相承的。
“我們每個普通人,如果在自己的崗位上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戰斗力將無比強大,我們將無往而不勝。”孫慶聚說。
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我們需要見賢思齊,需要向楷模看齊,需要凝聚精神力量,需要自覺把個人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為實現中國夢有一分熱發一分光。(本報記者 王慧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