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炮火猛烈,在沒有先進裝備的情況下,我們憑借6門小山炮扭轉了戰局。大家現在看到的這枚彈殼,就是那場戰斗留下的。”8月下旬,陸軍某團紅軍連榮譽室內,指導員楊興旺深情講述連隊光輝歷史,為新兵們上了一堂特殊的黨史教育課。
楊興旺的深情講述,將官兵的思緒拉回了70多年前那場硝煙彌漫的戰斗——
1949年8月,我軍與國民黨軍隊鏖戰蘭州沈家嶺。該連官兵在彈藥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依靠6門小山炮頂住敵方火力,為兄弟部隊創造進攻條件。炮彈打完了,他們就拎起大刀撲向敵軍,與裝備精良的敵人展開殊死搏斗。最終,我軍順利攻下號稱“蘭州鎖鑰”的沈家嶺。戰斗結束后,連隊被第一野戰軍第四軍授予“戰斗英雄連”稱號。
英雄雖逝,精神永續。作為一支有著光輝歷史的紅色連隊,先輩們的英雄事跡和“攻必克、戰必勝”的連隊精神,激勵著一代代官兵奮勇爭先、不斷創造新的輝煌。每逢新干部到任、新兵下連,他們都要組織官兵參觀連隊榮譽室,學習英雄事跡,感悟先輩精神,與老英雄進行跨時空的“對話”。
講完先輩的故事,楊興旺帶領大家走到榮譽室的另一角,那里豎立著一枚相對較新的彈殼,光滑的殼體反射出微微亮光。
“這是一次實戰化訓練課目演示后留下的彈殼。”講起這段經歷,楊興旺的臉上寫滿了自豪。2014年4月,該連在一次演練中擔負某新型突擊炮實彈射擊演示任務。演練剛開始,天氣驟變、風雨交加,現場能見度降低,射擊條件不佳。官兵沉著應對、靈活處置,在惡劣天氣中打出“九發九中”的好成績。
兩枚彈殼彰顯威名,連隊精神代代傳承。兩個故事讓現場官兵久久回味。
“聽了兩枚彈殼背后的故事,你們說說,什么是‘戰斗英雄連’的精神內涵?”排長賀興義組織新兵圍坐在一起,鼓勵大家暢所欲言。
“是敢于直面強敵的血性膽氣”“是堅決聽黨指揮的信念,是壓倒一切敵人的勇氣,是戰勝一切困難的自信”……在熱烈的討論交流和思想碰撞中,“戰斗英雄連”的精神內涵牢牢植入官兵心靈。
“70多年滄桑巨變,但一代代官兵對‘不怕犧牲、勇擔使命’信念的堅守始終不渝。作為紅軍傳人,我們必須接過先輩的精神火炬,讓信仰之光永遠照亮前行之路。”賀興義的總結發言,贏得官兵熱烈掌聲。
活動尾聲,全連官兵面向榮譽錦旗莊嚴宣誓,并在留言墻上寫下自己的鄭重承諾。一句句鏗鏘的誓言,彰顯著官兵賡續傳承先輩精神的堅定決心。(鄒珺宇 尤 涵 本報特約記者 黃宗興)
短評
讓“功臣”老物件煥發時代新活力
■李一飛
兩枚彈殼,一枚是戰爭年代革命先輩留下的紅色老物件,一枚是和平時期官兵履行使命的特殊見證。它們都承載著“戰斗英雄連”一代代官兵忠誠使命的崇高精神,蘊藏著“攻必克、戰必勝”的勝戰基因,激勵著新時代革命軍人堅定理想信念、苦練打贏本領。
“戰斗英雄連”官兵在講好戰史故事的基礎上,注重收集象征使命榮譽的“功臣”老物件,充分挖掘背后的感人故事、精神內核和教育價值,最大限度發揮“功臣”老物件的感召力,有利于提升黨史學習教育質效、鼓舞軍心士氣。
“正確的道路是這樣,吸取你的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開展好黨史學習教育,各單位應結合自身實際、創新方法手段,傳承好紅色老物件所蘊含的精神內核,同時也要不斷挖掘、提煉新的紅色物件的精神內涵,將一代代官兵在不懈奮斗、矢志強軍過程中形成的偉大精神總結好、發揚好、傳承好,為強軍興軍注入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