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神州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圓滿成功。浩瀚宇宙,叩問無窮,面對遙迢宏遠的未來,蒼天受此追問。
從1970年4月24日,我國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開始,新中國拉開了探索宇宙奧秘的序幕。
說到這里,我們不得不提到“那遙遠的地方”——金銀灘草原。
金銀灘,這塊浪漫神奇的土地,成就了中國的“兩彈”偉業;開創了中國尖端國防科學技術的輝煌,誕生了影響深遠的偉大的“兩彈一星”精神……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不僅鼓舞著航天科技工作者,更是全體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們要永遠記住那些振奮人心的歷史時刻: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技高峰征途中創造的非凡人間奇跡。
激情歲月 艱苦奮斗
依靠三頂帳篷起家
金銀灘,因草原上盛開著一種叫金露梅和銀露梅的花朵而得名。每到盛夏季節,遼闊的草原就被五彩繽紛的野花點綴得如錦似緞,是一片“流金淌銀”的地方。
這里人煙稀少,地勢平坦,四面環山,交通便利,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交通、保密等獨特優勢。在綜合了金銀灘的地理特征后,中蘇選址專家小組認定“在中國,再也找不到比這里更好的基地廠址了。”
1955年1月,一個關乎中華民族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重大決策,使金銀灘草原從地圖上神秘消失。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不畏核威懾、不懼核訛詐,審時度勢,作出了發展我國原子能事業的英明決策,而這個決策的主戰場就選定在金銀灘。由此,金銀灘成了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試驗和生產基地,命名為西北核武器研究設計院,最初稱221基地,后稱國營二二一廠。
基地選定后,1958年8月,第二機械工業部九局(核武器局)局長李覺將軍帶領一支二十多人的隊伍、三頂帳篷、四輛解放牌卡車和四輛蘇制嘎斯69越野吉普車,先期進入草原,開始核基地建設的準備工作。這三頂帳篷就成了后來原子城雛形的基石,中國的核工業就以這三頂帳篷起家。
同年11月,近萬名建設者懷著強烈的民族責任感,頂著風雪在這里安營扎寨,一個代號02工程的重大行動在金銀灘草原拉開序幕。
1958年12月至1964年6月,來自全國各地的大批科研專家、技術工人、干部牧工、家屬和人民解放軍、警衛部隊指戰員,開始了一場驚天動地的草原大會戰。
他們來時都是風華正茂,走時卻已白發蒼蒼。
在青海原子城紀念館,有這樣幾組照片真實再現了建廠初期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當時不論職位高低,都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用木箱子辦公,喝融化的雪水。廣大建設者和干部職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在海拔3100多米的高原蓋廠房、修鐵路,建起了草原干打壘、地下窩棚和半地下宿舍。
冬季的金銀灘風雪彌漫、寒風凜冽,李覺將軍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描述到:基地選定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牧區,這里氣壓低、氧氣少,水燒不到沸點,飯煮不到全熟,一年有八九個月要穿棉襖。很多人都出現高原缺氧、高原水腫等病癥,但廣大技術人員依舊堅持在風雪交加的野外工作。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無論是將軍還是士兵,無論是科研專家還是普通工人,都唱響了一曲曲艱苦創業的凱歌。
到1964年6月,一個水、電、暖、路齊備,集科研、生產、生活為一體的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基本建成。
自力更生 勇于登攀
掀起草原大會戰
隨著221基地的建成,一場原子彈攻堅戰的號角吹響了。
在原子城紀念館,通過多媒體全景沙盤,我們可以了解到昔日的神秘禁區。221基地建筑面積達56.4萬平方米,共有18個廠區和4個生活區。18個廠區肩負著不同的生產和攻關任務。
研制原子彈是一項相當龐大的系統工程,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全國900多家工廠、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大力協同,參加攻關會戰,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做出了重大貢獻。
“596”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寓意“爭氣彈”;“596”標記著那個令人屈辱和憤怒的日子——1959年6月。
蘇聯毀約又恰逢大躍進和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我國的核工業面臨巨大考驗。毛主席審時度勢,提出“只有一條路:自己動手,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彈。”
從此,我國開始了自力更生研制核武器的奮斗史。
各單位的大力協同讓基地人員備受鼓舞。沒有人員就突擊培訓,以老帶新;沒有圖紙,自己動手繪制……
那時由于沒有先進的專業設備,科研人員就使用算盤和手搖計算機進行極為復雜的原子理論計算,為了使計算數據更加精確,演算一個數據通常都要一年多。但是科技工作者們不辭辛苦依然堅持探索前進,使研制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彭桓武、鄧稼先等科技理論家完成了理論設計;王淦昌、吳世法等進行了核爆炸物理試驗研究;錢三強、何澤慧等進行了中子物理試驗研究;惠祝國、祝國梁等進行了引爆控制研究;郭永懷、龍文光等進行了結構設計方面的研究。
到1962年底,科研人員基本掌握了以高濃鈾為核裝料的原子彈的物理規律,完成了物理設計和爆轟物理、核彈飛行彈道、引爆控制系統臺架等三大關鍵試驗。
1963年,中國自行設計的原子彈理論設計方案成功出臺。到1964年夏天,我國終于全面突破了原子彈技術難關,取得了原子彈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
這一時期,我國核武器研制的其他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1964年1月14日,蘭州鈾濃縮廠獲得武器級高濃縮鈾。6月6日,221基地進行了1:1全尺寸爆轟模擬冷試驗,這是一次核爆炸試驗前的綜合檢驗,試驗結果達到了預期目的。這意味著,原子彈研制工作自1960年初開始,經過大量小型試驗和若干次大型試驗,已經成功在望。
221基地的歷史貢獻還在于成功生產出了第一顆核航彈、核導彈、核潛艇導彈等多種型號的戰略核武器,并裝備部隊,實現了武器化過程。壯了國威、壯了軍威!
無私奉獻 開拓奮進
共和國不會忘記
原子彈的蘑菇云雖然已經散去,但那些鼓舞人心的話語、熱血沸騰的事跡和所孕育的“兩彈一星”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前行。
原子城從1958年建廠到1995年退役,經過了30多年的創業歷程。30多年來,基地的廣大科學家大力發揚無私奉獻、開拓奮進的精神,先后進行了16次國家核試驗和兩次常規彈頭的產品生產試驗,有119項科研成果獲得了國家、部、省科技進步獎和國家發明獎,其中原子彈突破及武器化、氫彈突破及武器化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的經濟、科技基礎都很薄弱,在那樣的條件下,我國之所以能夠迅速突破當時世界上最尖端的技術,研制出原子彈、氫彈,歸根結底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領導。
核事業的領導者、開拓者為我國“兩彈”的研制傾注了大量心血。作為核工業發展各部門的負責人,聶榮臻、張愛萍、錢三強、宋任窮、劉杰、李覺等領導幾十年如一日,無怨無悔地奮斗在大西北、轉戰于大西南,足跡遍布高原草地、沙漠戈壁、深山峽谷,為共和國的安全和發展立下了不朽功勛。
曾經世居在金銀灘草原上的1279戶牧民,他們接到遷移命令時,沒有提出任何條件,就離開了祖祖輩輩生息的土地,為我國的核事業做出了貢獻。
那段光輝的歲月,那片神秘的土地,那些寶貴的精神,時代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祖國永遠不會忘記。(本報記者 尹耀增)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