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奮戰在羅霄山下,血染著我們的旗幟……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走進位于盱眙縣黃花塘鎮的黃花塘新四軍軍部舊址,耳畔久久回蕩著慷慨雄壯的新四軍軍歌,令人深深感受到那不滅的紅色印記……
1943年1月初,在全國抗日戰爭由相持轉入反攻的關鍵階段,新四軍軍部移駐黃花塘,駐留了2年零8個月。在此期間,劉少奇、陳毅、張云逸、羅炳輝等曾在這里指揮華中戰場所屬七個師、一個獨立旅和一個浙東游擊隊,與日偽展開浴血奮戰,粉碎了日偽軍的“掃蕩”“清鄉”和國民黨頑固派的摩擦、進攻,新四軍從不到1萬人壯大到20余萬人,在蘇、皖、浙、鄂、豫5省開辟了8個敵后抗日根據地,在日軍統治的心臟地區插上了一把尖刀,使華中地區成為對敵斗爭的主戰場,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付出了重大犧牲,也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立下豐功偉績。
前不久,“追尋紅色記憶 傳承鐵軍精神”“新四軍鐵軍精神與統戰思想”理論研討會暨作家采風活動在盱眙舉行。淮安市政協副主席范更生說:“新四軍鑄就的鐵軍精神永不過時,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需要我們不斷傳承和發揚的優良革命傳統。”如今,黃花塘新四軍軍部舊址已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課堂”。
“新四軍軍部駐黃花塘期間,重點開展了‘三大運動’,即領導并開展整風學習運動,發動組織大生產運動,大力開展軍政訓練運動。”新四軍軍部紀念館館長卞龍介紹說,如今的黃花塘新四軍軍部舊址,由紀念廣場、陳列館、舊址、舊居和園林等部分組成。通過歷史文獻、革命文物和許多鮮為人知的新聞圖片、資料,展示了新四軍軍部移駐黃花塘期間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情況。
1943年2月,日軍調集3個師團共1萬余人,偽軍1萬余人,對鹽阜地區進行大規模“掃蕩”。新四軍3師留少量兵力以麻雀戰術與敵周旋,主力部隊分散避開與敵決戰,尋求有利時機襲擾和打擊敵人。歷時50余天,鹽阜地區反“掃蕩”戰斗獲得了全面勝利。
1944年3月4日午夜,新四軍1師戰士們越過深壕,背上云梯,冒著彈雨,突破圍墻,炸掉碉堡,不到1小時,1000余戰士攻入市鎮。5日2時許,車橋西北蘆家灘打援戰斗打響,日軍軍官三澤大佐戰死,共殲日軍大佐以下460人(俘24人),殲偽軍480人(俘168人)。車橋戰斗取得全面勝利,揭開了華中敵后戰場反攻的序幕。
“戰地黃花香飄萬里,鐵軍精神光照千秋!”78年過去了,英雄們在黃花塘的青山綠水間,播撒下的革命火種代代傳承。(本報記者 陳海霞)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