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淮海大捷》由鮑加、張法根創作于1961年。畫家選擇人民解放軍在廣闊的江淮平原上凱旋挺進的宏大場面作為描繪對象:黎明的戰場上,行進中的解放軍隊伍身披金色的陽光,踏著厚厚的積雪,豪邁地闊步前行。畫面沒有表現激烈的戰爭場景,而是用大全景的構圖和充滿象征意味的圖景,奏響了一曲雄強的軍歌。作品色調明快,造型有力,逆光的處理以及雪地的反光等自然環境引發的色彩變化,使畫面豐富飽滿。粗獷、灑脫的畫風與畫作的主題非常協調。畫面中最為動人的一幕是走在隊伍最前方的推著獨輪車的支前民眾,不由讓人想起陳毅將軍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主辦的“偉大征程 時代畫卷——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美術作品展”此前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展覽期間,大量團體及群眾前來參觀學習,社會反響巨大。展覽第一篇章“開辟新天地”,展出了眾多表現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優秀作品,其中就有鮑加、張法根創作的經典油畫《淮海大捷》。
《淮海大捷》通過描繪人民解放軍乘勝前進的場景,體現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寓意。作者以嫻熟的寫實主義畫風,通過全景構圖,以灑脫的筆觸和明快的節奏,使畫面極具視覺張力,并有機運用了三個對比:解放軍指戰員們高舉紅旗、昂首挺胸、自信堅定地闊步行進,國民黨俘虜們垂頭喪氣、蔫頭耷腦;右上部高處的解放軍隊伍被曙光映照得神采奕奕,左下部的低處硝煙未滅,國民黨俘虜一行冷暗孤悶;一群民眾推著滿載的獨輪車、喜悅地行進在解放軍隊伍前面,一位騎馬的戰士端著沖鋒槍、回首警惕地注視著押運的國民黨俘虜。畫家正是通過畫面的明與暗、暖與冷以及隊伍氣勢、人物情緒的不同,將勝與敗、得道多助與失道寡助形象地表現出來,有力地展現了人民戰爭勝利的勢不可擋。
1948年11月,遼沈戰役剛結束,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及部分地方武裝共60余萬人,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地區,發起規模空前的淮海戰役。
經此一役,南線國民黨軍隊精銳主力已被消滅,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獲得解放,同華北解放區連成一片。國民黨政府首都南京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軍面前,國民黨反動統治陷入土崩瓦解的境地。
我出生在江蘇南京,祖籍是揚州寶應。自小酷愛美術、喜讀歷史,在與長輩的聊天中、在閱讀文學作品、觀賞影視作品中,對淮海戰役的歷史背景與戰略影響耳熟能詳。我還曾赴戰役中的諸多重要地點實地調查,對與之相關的美術作品也十分關注。
2017年2月,我從南京林業大學藝術學院調入中國美術館工作。中國美術館作為國家美術館,如何對優秀美術創作成果進行重點解讀、系統梳理與新型展示,是對策展人的政治素養、藝術思維、理論創新、創意開拓的多維檢驗,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認真思考的。大型主題性展覽的策劃、落實、傳播與推廣,也是美術展覽策劃與創意顯現與升華的過程。
我先后在中國美術館研究與策劃部、研究部(圖書館)、展覽部等多個部門工作,執行策劃、實施了一系列重要展覽與學術論壇,與《淮海大捷》這幅油畫頗有緣分?!痘春4蠼荨返谝蛔髡啧U加先生的祖籍是安徽歙縣,我曾5次赴該地考察、寫生。鮑加長期在安徽省美術家協會工作,曾擔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安徽省美術家協會主席,現任中國油畫學會理事、安徽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其創作反映了中國的歷史發展。他創作的《淮海大捷》《毛主席在共青團第九次代表大會上》等歷史題材作品,主題鮮明、氣勢恢宏,呈現出飽滿的革命熱情和藝術稟賦。
今年4月,作為2021年度“中國美術館捐贈與收藏系列項目”之一,“風華凝粹——鮑加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特別令人感動的是,鮑加先生以88歲高齡,抱病從合肥來北京參加畫展開幕式,并將多件代表作捐贈給國家,展現了高尚的情操。作為中國美術館事關此項工作的組織者之一,我在現場見證了這場展覽。
殊為難得的是,在執行策劃“偉大征程 時代畫卷——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美術作品展”的過程中,我與策展小組的同事們一道,同黨史專家經過不斷商討,肯定了油畫《淮海大捷》的重要價值,確定了它的入展。為此,我還具體辦理了向中國國家博物館借展此畫的復雜手續,并與鮑加溝通,收到了他專門寫來的同意借展確認函。
油畫《淮海大捷》等優秀作品,是美術家們抒寫崢嶸歲月、謳歌革命精神的美術經典。這些作品飽含深情、激發斗志,共同繪就了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開辟偉大道路、創造偉大事業、取得偉大成就的壯麗畫卷。
(作者為中國美術館展覽部負責人)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