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提出:“繼續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沂蒙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百年跟黨走,沂蒙因山河而偉岸,因信仰而崇高,因精神而偉大。
百年沂蒙紅,紅在黨命名。沂蒙,既非古之名,亦非尋常名,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自然地理或歷史地理概念,也不是行政地理概念,而是我們黨在中國革命戰爭中創造出來的一個紅色人文地理概念。沂蒙核心區,上古為東夷地,秦時為瑯琊郡,北周始名沂州,民國后分屬山東省濟寧道和膠州道。可以說,一直到抗日戰爭前,歷史上是沒有“沂蒙”之名的。1938年5月,山東抗戰烽火四起,黨中央新委派的山東省委書記郭洪濤一上任,就主持研究制訂發展山東游擊戰爭的戰略計劃,提出要創建以魯中沂蒙山區為中心的根據地,并且速電請示黨中央。根據黨史專家研究,就是這份電報第一次提出了“沂蒙”的概念。1938年7月,毛澤東復電同意建立山東沂蒙山區根據地,指出“這個戰略計劃很好,望即照此去做”。由是,“沂蒙”之名開天裂地而生,并且伴隨著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走出山東、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百年沂蒙紅,紅因血脈紅。沂蒙得名晚,但是“紅”得早。沂蒙是幸運的。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播撒在這片山河上,把紅色的革命基因厚植在這塊熱土上。王盡美,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之一、黨的第一批58個黨員之一、出席黨的一大的13個代表之一,就是沂蒙之子。“貧富階級見疆場,盡善盡美唯解放”。王盡美是從沂蒙山區的莒縣北杏村走出家鄉奔向革命的,又是從濟南、北京和上海高擎著真理“天火”回到沂蒙家鄉播種理想的。他和劉曉浦、劉一夢、李清濰、李清漪等一批沂蒙革命先驅回鄉宣傳馬列主義、創建黨的地方組織、組織農民武裝暴動,成為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齊魯大地上一簇勢可燎原的烈火。應該說,根紅苗正心向黨,這是黨選擇沂蒙山區建設抗日根據地的根本考量。
百年沂蒙紅,紅在兒女紅。沂蒙這方好山好水,養育了萬千熱血忠魂、俠肝義膽的好兒女,是他們賦予了紅色沂蒙強大的人格感召力。紅色沂蒙是男兒扛起的山。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只有400多萬人的沂蒙,有23萬人參軍參戰,100萬人擁軍支前,10.5萬人為國捐軀。僅在解放戰爭中,沂蒙和整個山東根據地共出動支前民工1106萬多人次、小推車30多萬輛,擔架6萬多副,運送糧食11億斤,支援戰役占全國戰役總數的23%。紅色沂蒙是女兒心中流出的泉。沂蒙女兒是誰?是用乳汁和心血救活八路軍的“沂蒙紅嫂”明德英、祖秀蓮、許來英,是寧愿餓死自己的后代也要養活八路軍子女的“沂蒙母親”王換于、張淑貞,是“誰第一個報名參軍俺就嫁給誰”的梁懷玉,是送郎參軍抱著大公雞拜天地的李鳳蘭,是冒著槍林彈雨支前上前線的“沂蒙六姐妹”,是為保障孟良崮戰役勝利在水中用身軀擎起火線橋的李桂芳等32名沂南縣艾山鄉的婦女,是一茬又一茬“學文化、求解放、救中國”的沂蒙“識字班”。
百年沂蒙紅,紅因功業紅。中國革命的漫漫來路上,有紅色沂蒙建功立業的壯觀風云。從毛澤東和黨中央1938年作出“派兵去山東”“派一批軍政干部到山東”的決策開始,沂蒙就成為山東乃至后來整個華東的黨政軍首腦機關所在地。劉少奇、羅榮桓、徐向前、陳毅、羅炳輝、粟裕、譚震林等都曾在這里戰斗過。全國第一個省級抗日民主政權——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第一個省政府——山東省政府先后在這里成立。以沂蒙這個“山東的小延安”為中心,山東從中國革命的舞臺上迅速崛起,成為毛澤東和黨中央特別倚重的、也是全國唯一的全省性戰略基地。到1945年抗戰勝利時,山東解放區人口2400多萬人,占黨領導下人口總數的近四分之一。山東和冀魯豫解放區山東部分的主力部隊已達33萬人、占了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四分之一,加上200萬民兵和自衛團,占了黨領導下的整個人民武裝的幾近三分之一。在決定中國命運的三年解放戰爭中,堅持山東抗戰8年的子弟兵團,又成為人民解放軍發展壯大的播種機,他們戰略防御建頭功,戰略進攻拉序幕、戰略決戰當主力、戰略進軍打先鋒,走出山東打天下,橫掃千軍如卷席,為打出一個新中國建立了卓著功勛!沂蒙成名因黨、成功因黨、功成名就全為黨。早在1945年召開的黨的“七大”上,主席臺兩側各懸掛一幅醒目賀幛,左側的來自陜甘寧邊區,右側的則來自山東根據地。人人都說沂蒙紅,說起沂蒙就動情。曾親自為“沂蒙六姐妹”命名的陳毅元帥,后來在回首沂蒙烽火歲月時激動地說:“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1962年,毛澤東在回顧解放戰爭歷史時這樣高度評價:“山東的棋下活了,全國的棋也就活了。山東把所有的戰略點線都搶占和包圍了。只有山東全省是我們完整的、最重要的戰略基地。北占東北,南下長江,都主要依靠山東”。
百年沂蒙紅,紅經“涅槃”紅。沂蒙人的遠祖是東夷人,東夷人以鳳凰為圖騰。因之,沂蒙首府臨沂自古又稱“龜馱鳳凰城”。亦因之,今天大美新臨沂的一個重要文化地標就是“鳳凰廣場”,就是“鳳凰廣場”上那美輪美奐的火鳳凰。一百年來,沂蒙跟著共產黨,在革命年代的暴風驟雨中涅槃新生,在建設時期的激情燃燒中涅槃新生,在改革開放和實現民族復興偉大中國夢的新時代中涅槃新生,生生而不息,自強而不息,終于繪就了今天這樣一幅鳳鳴盛世的美麗畫卷。今天的沂蒙丹鳳朝陽,具有原初基因的紅色血脈依然強勁跳動。今天的沂蒙金鳳呈祥,創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財富的源泉競相涌流。還在1995年,臨沂就在全國18個連片貧困地區中率先整體脫貧,緊接著又率先實現GDP總量過千億、人均過萬元,2000年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小康。黨的十八大以來,沂蒙又踏上了“全力打造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沂蒙樣板”的新征程,交出一張又一張靚麗的成績單。“十三五”期間,臨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5.9%,2020年達到4805.3億元,較2015年增長33.5%,居山東第5位、中國城市GDP百強第47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49.8億元,較2015年增長23.2%,居山東第6位;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9466元、15918元,分別較2015年增長37.9%和47%;“四新”經濟增加值占比年均提高2.6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提高12.8個百分點;臨沂機場成為口岸機場,魯南高鐵建成通車,高速公路實現“三縱三橫、繞城閉環”,公路通車里程超過3萬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2.8萬公里,居山東第一位;2020年進出口總額1167.2億元,是2015年的兩倍多。
百年沂蒙不盡紅,紅在偉大精神紅。山河形勝,精神鑄魂。百年跟黨走,沂蒙因山河而偉岸,因信仰而崇高,因精神而偉大。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會見臨沂先進模范和當年支前模范后代代表,他指出,山東是革命老區,有著光榮傳統,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高度概括的“水乳交融、生死與共”八個字,一語道破了百年沂蒙為什么紅的原因。歷經百年風雨,紅色沂蒙本色不變的基因究竟是什么?血脈賡續的定力到底來自哪里?是忠誠,是沂蒙精神中所深深蘊含的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黨和人民共同信仰的政治品性。沂蒙人民對黨忠,方才能聽黨話跟黨走,愛黨愛軍能舍命。沂蒙黨政軍對人民忠,方才能為人民靠人民,愛民保民不惜死。沂蒙的黨政軍民都對共同的信仰——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忠,方才能永遠“水乳交融、生死與共”,天翻地覆不易志,海枯石爛不變心。大道至簡,見素抱樸,天下至德,莫大于忠。以此看紅色沂蒙,忠誠是魂、是根、是源頭活水,是思想之宗和實踐之綱。這是一種我將無我之忠誠,是沂蒙黨政軍民在百年奮斗中不斷建立自我、追求無我和共造大我的忠誠,是認識和把握了社會發展規律和自身前途命運、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的忠誠,是大時代之人民才能寫出來的大忠誠。
(作者系解放軍報社原副總編輯,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