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叫謝希賢的老人,通過中共青島平度市委統戰部聯系到民盟青島市委會。他說,他是抗戰后、新中國成立前那段時期的中共地下交通員,了解那個時期的一段歷史,尤其是民盟盟員與中共黨員并肩作戰、共同迎接革命勝利的歷史。
為了將這段珍貴的歷史傳承下來,民盟青島市委會組建了“青島民盟與民報關系研究”專題組,由盟員王程祥任負責人,把這段珍貴的歷史記載下來。
“地下黨”提供信息
有盟員潛伏于民報
謝希賢,1930年生于青島,山東青島平度人。16歲開始成為中共地下“交通員”,新中國成立前為民盟與中共之間傳遞情報。新中國成立后,在青島平度西關中學擔任物理教師。
謝希賢老人不顧年事已高,先后兩次趕到民盟青島市委會,對這段歷史進行了深情回憶,民盟青島市委會也派出專題組成員多次赴平度探訪老人,并進行了“口述史”整理。謝希賢老人說,當時,有三位民盟盟員在青島民報工作,以編輯、記者的身份作掩護,與中共進行聯系,在秘密戰線上默默作著貢獻。中共方面為了支持他們的工作,給他們黃金以維持報社的運轉及地下工作。這三位盟員是常青、陳南冰、賈剛。
謝希賢老人還提供了另外一個重要信息:當時參與革命工作的中共地下聯絡員管哲生居住在青島市北區,并提供了聯系方式。
管哲生,1927年生,山東青島平度人,18歲初中畢業時,被中共黨組織選為聯絡員,從事地下工作。管哲生也認為自己當時是為中共和民盟之間傳遞信息,并為此而驕傲。新中國成立后在耐火材料廠擔任干部。
管哲生老人回憶,當時,許多有價值的情報都是通過盟員陳南冰同志的秘密電臺發送給解放區的,陳南冰的電臺是向解放區傳送情報的主要途徑之一。管哲生老人還介紹,當時中共的交通員和聯絡員們,冒著生命危險送民盟盟員去解放區(平度)學習。這段歷史見證了在黎明前的黨盟密切合作關系。
查詢民盟盟史和檔案發現,1946年民盟在青島秘密成立地方組織時,并沒有這三個人。兩位老人的介紹或許傳遞出這樣的信息:常青、陳南冰和賈剛當時或許屬于民盟中央直屬領導,與當時在青島秘密建立組織的青盟創始人陳仰之等不是一條線的,只是在后來公開工作之后,他們才聯系上的。
謝希賢和管哲生兩位前輩的口述尚不夠完善,那是在黎明前的黑暗狀態,依然處處充滿危險,因為地下工作的性質,對于互相之間的聯絡有著嚴格的規定,再加之年代久遠,很多東西無法很具體、很清晰地描述。此時,尋找更多的歷史文獻和見證人,弄清楚歷史事實就顯得尤為重要。
“文史專家”證實
那三個人是“民盟的”
為了尋找答案,“青島民盟與民報關系研究”專題組進行了深入調查和采訪。各種信息從檔案館、社科院、高校、媒體、媒體人等方向匯集而來,經過梳理,證實常青、陳南冰、賈剛三人當時確在民報工作,也確是當時的進步人士,以編輯、記者身份作掩護,從事著危險的地下工作,為新中國的建立默默奉獻著。
經查閱檔案發現,民報于1947年3月29日創刊,由國民黨特務何鳳池及王保仁出面登記注冊,在今青島市市南區聊城路辦公。《民報》為日報,日出4開4版。《民報》在民間又被稱為“小民報”,因為版面小,又采用6號字印刷而得名。
民報的編輯、記者有陳南冰、常青、梁寶、馮德英等人,其中常青最為有名,他不僅是民報記者,還兼任美聯社、合眾社記者,是當時青島異常活躍的社會活動家。
民報雖然由國民黨主辦,卻經常發表一些與官方新聞不同的報道,在那個白色恐怖彌漫的黑暗的舊青島,《民報》“適當報道事實真相”,給予正義于必要的支持,與這些進步人士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在通過各種渠道了解民報和那段歷史的時候,一個重要線索讓專題組眼前一亮。民報辦有副刊,辟有“青島”“灘頭”“自由浪”“影劇”等欄目,在當時的青島頗有影響,給當時的青島文壇帶來一股新風,而這一切,都指向一個編輯:梁寶。
梁寶是《民報》副刊編輯。1947年底,他組織了一個青年文藝社,成員有山音、劉緒萱、江流、怡青等人,還有魯海。
魯海是青島著名文史專家。這讓專題組非常興奮,因為,魯海先生也是民盟盟員,他一定也知道一些當時的故事。魯海先生1953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時任青島一中教師,于1956年調到青島文化系統工作。
魯海回憶,他參加《民報》編輯梁寶組織的青年文藝社時只有十幾歲,是禮賢中學的學生,是青年文藝社最小的成員,但是,因為在文學上有了一些成就,已經在正式場合被稱為“先生”。魯海說,據他了解,當時的民報確實充當著“地下交通站”的角色,有兩位中共地下黨員在為民盟和中共傳遞情報,情報由謝希賢、管哲生兩位地下工作者設法送到民報的“信箱”(地下工作用語),然后由陳南冰通過民報的電臺傳遞到解放區,陳南冰操作的電臺,是向解放區傳遞情報的主要途徑之一。
民報三位“地下盟員”
解放后公開身份
從魯海口中,專題組得知梁寶居住在青島,現名孟力,離休前在文化系統工作。在青島市文聯工作人員趙夫青的幫助下,專題組見到了孟力。
孟力(原名梁寶,以下稱孟力),1928年生,廣東人,中學就讀于青島的市立中學。在民報工作時是單身,民報編輯部白天是他的工作場所,晚上就是他的宿舍,也是他組織文學青年活動的場所,還是他從事地下工作的據點。孟力說,他當時也在為中共方面工作。因為他當時在青島文壇的影響力較大,外界都以為他是民報的副刊編輯,其實,他是國際版編輯。
孟力白天黑夜都生活、工作在民報編輯部,更方便接觸民報的記者、編輯,和陳南冰等人非常要好。他介紹了更為翔實的情況。
孟力說,常青、陳南冰、賈剛三人都非常有才華,不僅采寫新聞報道客觀、真實,而且文采斐然,尤其是陳南冰,思想進步,以“南冰”之名在各大報發表文章,也撰寫散文,如《青年,在英雄的面前》等,在當時很有影響。
新中國成立后,因工作需要,陳南冰在民盟青島市委會工作。
孟力告訴專題組,常青、陳南冰、賈剛等人在新中國成立前那段血與火的歲月里,思想進步,不畏兇險,兢兢業業為革命工作,當時,因為地下工作的需要,幾乎沒有人了解他們三人是否加入了民盟、何時加入了民盟。新中國成立后,他們的民盟盟員身份才公開,并在中央國家機關、地方政府機關、黨派機關等承擔重要工作。
為了獲取更為翔實的歷史資料,專題組作了很多努力,查閱了大量文獻,也曾向各方請求協助,但因為年代久遠,檔案文獻沒有對三位盟員進行任何記錄,包括新中國成立后三位盟員公開身份后的信息都很鮮見。
就在本文成文之時,謝希賢老人、魯海老人、孟力老人均已先后故去。借此文向為黨盟合作付出過努力的人們致以深深的敬意。(陳小艷 王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