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背棄《國民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向解放區部署全面進攻;7月13日,華中野戰軍奮起迎戰,打響了蘇中戰役,歷時45天,七戰七捷,最后取得戰役勝利。”7月13日,跟隨著講解員的腳步,海安市角斜鎮江海村兩委班子成員來到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參觀學習,汲取前行力量。
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位于海安市中心,建于1986年,原名“蘇中七戰七捷紀念碑管理處”,1998年更名為“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今年6月,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入選江蘇省首批100個江蘇紅色地名和全國“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
蘇中七戰七捷又稱蘇中戰役。1946年7月13日—8月27日,華中野戰軍在粟裕、譚震林的指揮下,以3萬兵力迎擊美式裝備的國民黨軍12萬之眾,一個半月內連續作戰七次,仗仗奏捷,殲敵53000余人,取得了蘇中戰役偉大勝利。延安總部發言人高度評價,稱其“七戰七捷”。蘇中七戰七捷書寫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典范篇章,是全國解放戰爭勝利的起點。
目前,紀念館內收藏著大量歷史圖片和數百件文物、史料以及中央領導和全國各地書畫家的作品500多件,通過200幅圖片、80則故事、40件實物展示,雕塑、油畫、國畫、版畫、連環畫等藝術形式和聲、光、電、場景等現代技術手法的運用,再現了蘇中戰役的戰斗經過和勝利場景。
蘇中七戰七捷紀念碑碑身如一把直聳云霄的刺刀,用古銅色天然花崗巖拼接砌成,拔地而起,直刺藍天,象征著當年華中野戰軍指戰員馳騁華中戰場的英雄氣概。紀念碑高27米,“2、7”寓意“七戰七捷”。碑基、臺階、擋土墻,乃至地面上的幾何圖形都包含著“七”的寓意。
“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豐碑”,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幾乎每天都有各地的黨員前來瞻仰英烈,傳承革命精神,實地聆聽黨史故事,親身感受紅色歷史,共同緬懷老一輩革命家的功績,而那段崢嶸歲月也成為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思想教育課。
“踏進七戰七捷紀念館,聆聽那段悲壯歷史,內心受到強烈震撼,也更加堅定了我成為一名共產黨員的決心。”海安市融媒體中心記者顧愛東是一名預備黨員。6月25日,他參加了由海安市融媒體中心策劃的“重走七戰七捷路”全媒體新聞行動。“走進戰役發生地,跟隨紅色足跡,尋訪戰役歷程。與老兵面對面,聽紅色故事。革命先烈英勇戰斗、迎難而上的精神激勵我們接續奮斗、不斷前行。”顧愛東說道。(本報記者 丁宏波 通訊員 陳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