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中國革命的圣地。巍巍寶塔山,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光輝歷程;滾滾延河水,映射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
從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黨中央在延安13年,帶領全黨奪取抗日戰爭偉大勝利、實現解放戰爭戰略轉折,開展整風運動、大生產運動,召開黨的七大,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鑄就了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視察時指出,要堅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廣大黨員、干部,用以滋養初心、淬煉靈魂,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黨性的差距、校準前進的方向。
延安窯洞里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光芒,代表了民族解放和社會進步的正確政治方向
“延安的城門成天開著,成天有從各個方向走來的青年,背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這城門。”在詩人何其芳筆下,1938年的延安,一切都是新的。
回首那段光輝歲月,很多熱血青年之所以“只要還有口氣,爬也要爬到延安城”,就是因為延安窯洞里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光芒,代表了民族解放和社會進步的正確政治方向。
政治方向對一個黨、一個黨的組織、一個黨員干部來說都極端重要。1938年,毛澤東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回答“在抗大應當學習什么”的問題時表示,“首先是學一個政治方向”。正是因為我們黨的政治方向堅定正確,吸引了一大批有志之士。據統計,抗戰后來到延安的知識分子共有4萬余人。
方向就是旗幟、就是燈塔。在延安時期,我們黨把實現社會主義的奮斗目標和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落實到拯救民族危亡、爭取民族獨立、實現人民解放的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使命擔當上,成功解決了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和奪取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使得中國革命最終走向勝利。
堅定正確政治方向,必須有堅定理想信念作支撐。回望延安時期,革命前輩拋頭顱、灑熱血,隨時經歷著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依然理想堅定不移,信念堅如磐石。美國記者斯諾到延安后,直言看到了一種“東方魔力”;陳嘉庚先生訪問延安后說:“中國的希望在延安。”他們所說的“魔力”、“希望”,其根本就是理想信念的力量。精神的動力源泉是理想信念。今天弘揚延安精神,必須從中汲取理想信念的力量,堅定不移地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砥礪對黨的赤誠忠心。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始終制定和實行正確的大政方針戰略策略
在延安革命紀念館,有四塊石板,石板上“實事求是”四個大字剛勁有力。這是毛澤東在1943年為新落成的延安中央黨校大禮堂親筆所題。
“實事求是”作為中央黨校校訓,被賦予了全新的科學含義。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分析道:“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
從1942年春天開始,中國共產黨以延安為中心,在全黨范圍內開展了一場長達三年的整風運動。延安整風的主要內容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宗旨和方針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這場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運動取得巨大的成效,使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在全黨深入人心。
1945年,黨的七大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為黨領導人民奪取抗日戰爭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提供了堅強保證,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次偉大飛躍。
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輔相成。沒有思想的徹底解放,就做不到真正的實事求是。客觀實際在不斷發展變化,只有不斷解放思想,才能跟上不斷發展的時代、符合變化的實際,真正掌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延安時期,面對各種復雜局面,我們黨能夠制定和實行正確的大政方針、戰略策略,靠的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凝結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指出,“要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提高辯證思維、系統思維能力,帶著問題深入調查研究,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提高把握問題實質、把握矛盾規律的能力,講實話、辦實事、求實效,踏踏實實推動工作、解決問題,堅決克服得過且過、無所作為的思想,堅決杜絕嘩眾取寵、裝點門面的假大空做法。”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只見公仆不見官”
延安棗園,步入張思德紀念廣場,張思德負薪前行的雕像映入眼簾。雕像兩側的石墻,一面鐫刻著張思德生平事跡;另一面刻有《為人民服務》全文。
張思德18歲參加紅軍,隨部隊經過長征到達陜北,奮不顧身,屢立戰功。193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到中央警備團當戰士,在延安棗園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工作的地方執行警衛任務。1944年9月5日,張思德到安塞執行燒炭任務時,炭窯突然崩塌,他奮力把戰友推開,自己卻再沒能出來,犧牲時年僅29歲。
1944年9月8日下午,延安鳳凰山棗園溝口操場,舉行張思德追悼會。據當年《解放日報》9月21日的報道記載,9月8日下午“到會者千余人”,追悼會開始后,“毛主席即緩步登臺,懷著沉痛的心情向死者表示敬意,繼作歷時一時半之久的講話,對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意義,闡述至詳”。
“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追悼會后,演講整理成文,毛澤東寫下5個字——為人民服務。后來,1945年召開的黨的七大,第一次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宗旨寫入黨章。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正是由于奉行這一宗旨,在延安,無論是黨政工作人員,還是干部、戰士,都自覺地為人民謀利益、辦好事,形成了“只見公仆不見官”的清明政治生態。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一百年來,我們黨取得的偉大成就,靠的就是始終與群眾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鹽同咸、無鹽同淡,始終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靠的就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永遠為人民利益而奮斗。必須教育引導黨員、干部自覺以民為師、以民為鏡、以民為秤,勤懇為群眾辦事,自覺接受群眾監督。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把好作風弘揚在新時代
人們走進南泥灣大生產展覽館,總能聽到講解員提及這組數字——
1941年,南泥灣開荒種植1.12萬畝,蔬菜完全自給;到1944年底,種植面積達26萬畝,產糧3.7萬石,實現“耕二余一”甚至“耕一余一”。
數字背后,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偉大奇跡。延安時期,外有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內有國民黨頑固派軍事挑釁、經濟封鎖,我們黨團結帶領群眾,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在貧瘠的土地上開創了革命事業的新天地。“一把镢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三五九旅的戰士們士氣高昂挺進南泥灣,沒有房子住,用樹枝搭草棚;沒有鞋穿,動手編織草鞋;沒有工具,就找廢鐵自己造,硬是把荒無人煙的爛泥灘變成了陜北的好江南。
“我們黨是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起家的。”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強調,雖然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各方面實力大大增強,生活條件大大改善,但我們決不能丟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傳家寶。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品質,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基,也是黨員、干部立身立業的根基。延安干部群眾不斷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凝聚人心、戰勝困難、開拓前進,決戰脫貧攻堅,2019年5月7日,革命圣地告別絕對貧困。如今的延安,已經踏上追逐更加美好生活的新征程。
耄耋之年的南泥灣村老黨員侯秀珍,是三五九旅戰士的后代,現在每天還要下地干活。她說:“南泥灣人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現在日子好了,老一輩的精神不能丟,要不忘初心,不忘我們是怎么一路走過來的。”
遠山蒼翠。站在南泥灣凝視延安大生產運動紀念碑,碑身上“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八個大字,歷經風雨,更顯遒勁有力。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延安精神始終是指引我們前進的一盞明燈。從延安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們一定能在新征程上譜寫新的偉大篇章。(本報記者 李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