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組名為《找黨》的連環畫,穿越十年的時間,穿上彩色的外衣,再次出現在廣大讀者眼前,引發不少關注。
“策劃這套組畫,我有使命感和成就感。”從2020年5月起,江蘇省淮安籍革命烈士朱慕萍之子朱會民就和擅長工筆畫的畫家陳錦芬合作,以父親早年歷經艱辛尋找黨組織的經歷為素材,經過大約一年時間的策劃、創作,在“七一”建黨百年之際完成了彩色版連環組畫《找黨》。
《找黨》之一:北上。受訪者供圖。
為了讓更多的人銘記那段歷史
《找黨》這套連環畫的主角正是朱會民的父親朱慕萍,1949年4月,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九兵團三十軍九十師二七零團團長的朱慕萍,率部參加西梁山戰斗時不幸犧牲,年僅37歲。
“父親在渡江戰役中犧牲,當時我不足兩歲,母親用父親的經歷教育我們一生。”在母親的回憶中,朱會民了解到1938年到1939年之間,父親有過一段為蘇北地區“找黨”的歷史。
“這段歷史,在地方黨史資料中,有較充分的表述。然而,看這一類資料的讀者人數畢竟有限。”為了適應讀者的閱讀需求,讓更多人能夠了解到這段黨史,朱會民選擇通過繪畫來再現蘇北地區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在建黨90周年之際,朱會民與他的老戰友卜連明、張伯鎮等人將父親“找黨”的故事用簽字筆在A4打印紙上繪制成了黑白版的《找黨》連環畫。當時,朱會民的戰友“老崔”將這組連環畫發布在網上后,引發關注。
《找黨》之二:在鐵佛寺。受訪者供圖。
今年,朱會民和同為烈士后代的畫家陳錦芬合作,在原黑白版的基礎上創作完成了彩圖版《找黨》。與黑白版相比,彩圖版的連環組畫的畫布材料由打印紙改為宣紙,畫布大小也由A4尺寸擴大了到A2尺寸,更方便放大作為展板展出。
精美畫作再現矢志不渝“尋黨”故事
作為《找黨》連環組畫的腳本作者,朱會民細致地閱讀有關史料和回憶錄,選擇了8個主要人物作為畫作的主角,精簡地選擇概括了“找黨”的同志、黨和軍隊的領導同志。
彩圖版的《找黨》一共有6幅畫作,分別名為“北上”“在鐵佛寺”“日夜兼程”“寒夜春風”“中流砥柱”“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找黨》之三:日夜兼程。受訪者供圖。
這組連環畫以抗日戰爭為背景,敘述了原淮屬地區重建中國共產黨組織的歷史。
在抗日戰爭初期,由于蘇北地區的地下黨組織遭到了完全破壞,蘇北地區急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黨組織失去聯系的共產黨員先后到外地找黨,請求黨組織派干部指導工作,但都無功而返。1938年冬,朱慕萍與陸亞東結伴離家北上,開始了自己的第三次找黨行程。幾經周折,兩人最終在邳縣鐵佛寺找到了中共蘇皖特委,并于1939年初,成功將黨組織派遣的張芳九等人帶回淮安地區,并在朱慕萍的家中建立了中共淮屬臨時工委,指導當地的黨組織開展工作,淮安地區的抗日民眾從此有了主心骨。
《找黨》之四:寒夜春風。受訪者供圖。
緬懷先烈,致敬英雄
《找黨》的腳本創作來自烈士之子朱會民,而作畫者陳錦芬也同為在渡江戰役中犧牲的烈士劉斌的后代。
為了貼近當年的實際情況,陳錦芬以工筆畫形式深入刻畫表現當時的情與景。“翻毛皮背心用劈筆絲毛和單筆交替法,羊肚毛巾、衣服的色彩、燒飯用的土灶、水缸水桶、鍋碗瓢盆、舊的桌凳,我都按那個時代配色和多種技法染色步驟處理好。” 陳錦芬介紹說。
《找黨》之五:中流砥柱。受訪者供圖。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我懷著對英烈無限敬仰和無限思念的心情創作了這組連環畫。”
作為烈士的后代,陳錦芬希望通過這組連環畫將老一輩的革命烈士為解放全中國不顧生死的精神展現在后人面前。
《找黨》之六: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受訪者供圖。
在革命戰爭年代,革命者歷經艱辛尋找黨組織的故事數不勝數。《找黨》中,黨員朱慕萍、陸亞東、張芳九等人,矢志不渝的“尋黨”之路曲折而艱辛。
黨員失去了黨組織,就好比是孩子失去母親。這些失去黨組織的黨員為了革命理想而歷盡艱難堅定不移地尋找黨組織的感人故事,充分展現了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的崇高黨性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