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新吳區梅村街道,坐落著一幢江南民居風貌的兩層小樓,這就是新四軍江抗東進紀念館。進入暑假,紀念館的訪客絡繹不絕,許多學生慕名前來。珍貴的文物、圖片和視頻,讓參觀者體會抗戰英烈的愛國情懷,感悟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紀念館之所以建在梅村,因為梅村是江抗東進的第一個落腳點和前進基地。”梅村街道原文化站副站長張金龍介紹,江抗東進是新四軍歷史上的光輝一頁。紀念館生動展示了江抗那段艱難而輝煌的奮斗歷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
1939年5月,為貫徹中共中央關于新四軍“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葉飛率領新四軍第六團,用江南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番號,挺進蘇南東路,抵達無錫梅村,拉開了蘇南抗戰序幕。
血戰黃土塘,這是江抗東進征途中與日軍打的第一場勝仗。1939年5月30日,由江抗二路司令員吳焜率領的主力一部,在黃土塘與下鄉掃蕩的日軍遭遇。雙方激戰半天,日寇依靠裝備優勢,不斷兇猛撲來。我方增援部隊趕來迅速進入陣地,9挺機關槍一齊開火,其中有一挺蘇式轉盤機槍,火力特別猛,打得敵人抬不起頭。直至傍晚,日寇被擊斃30多人。江抗首戰告捷,極大地鼓舞了無錫人民的抗日斗志。
館內陳列的水壺、醫藥箱,以及送情報用的菜籃、魚簍子,無不在訴說著艱苦的戰斗歲月。那時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睡的沒腳床,喝的青菜湯,生的革命蟲,長的癩疥瘡。”當時在宿營地,江抗部隊向老鄉借來稻草,鋪在地上,和衣而臥。開飯時,湯里沒有油水,只有青菜葉子浮在鍋里。因為條件太苦,每個人身上都長了虱子、疥瘡。但大家毫不抱怨,更沒有喪失對未來的信心。江抗東進近5個月,部隊從東進時的1000余人發展到5000余人,開創了無錫地區乃至蘇南抗戰的新局面。
“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中有很多亮點,其中包括新四軍鐵軍精神。” 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常浩如認為,江抗精神的突出特征包括聽黨指揮、敢于擔當、創新發展、軍民團結等。江抗能夠誕生,并在蘇南這一塊地方開辟根據地,首先就是因為聽從黨的指揮,堅決執行中央向東挺進的決定。當時開辟東路根據地,有重重阻力。陳毅和葉飛等人經過深入交流,明確表示愿意承擔責任,這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的擔當精神。江抗軍駐守的地方面臨著經濟困難、武器裝備差、人員少等不利因素,此時靈活地打出一個旗號,就是以地方武裝——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三路的名義進行抗戰,解決了生存和發展問題,這是創新精神的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看到了新四軍代表人民利益,紛紛給予大力支持,使得江抗在夜襲滸墅關等戰斗中狠狠打擊了敵人,這體現了軍民團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