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顧西南半壁,紗廠寥寥無幾家。無論前方將士,無論后方民眾,均有賴吾等接濟。在這緊急時刻,多增加一分生產就是多增加一分國力,我們應從速完成建廠任務,努力增加生產。”抗戰時期,申新紗廠總經理李國偉鼓勵工人生產的話語,至今仍完整地保留在福新申新大樓的墻壁上。
近日,記者跟隨中央統戰部“百年路·同心筑”主題采訪團,來到了這個被林語堂稱為“中國抗戰中最偉大的奇跡”的申新紗廠舊址——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它的前身是漢口申新第四紡織廠,1938年自武漢遷建至此,是國內為數不多的保存較為完整的抗戰工業遺產。
站在今天的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門口,向南便可望見隴海鐵路上川流不息的列車。80多年前,以申新紗廠為代表的愛國民族工業正是經由這條鐵路自武漢等地西遷至寶雞,在這里建廠復工、支援前線的。
內陸城市如此之多,為什么選擇了寶雞?從客觀上來說,寶雞在當時仍處于抗日戰爭的大后方,與武漢等地相比有更加安全的生產環境。而另一方面,西遷寶雞也離不開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廣泛影響與推動支持。
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管委辦主任王敏說,國際友人路易·艾黎接受中國共產黨人的建議,在武漢會戰初期,成功動員了武漢64家企業內遷,其中21家遷入陜西,榮氏家族企業申新第四紡織廠、福新面粉廠等15家企業在寶雞落地生根。
據王敏介紹,1938年8月16日,內遷的第一批機器設備被運出武漢徐家棚火車站,發往寶雞。此后,申新和同屬于榮氏家族的福新面粉廠兩廠先后發出21批物資。
幾乎就在第一批設備踏上遷往寶雞之路的同一時段,8月26日,由路易·艾黎等人發起,以保存中國的工業生產火種為主要目的中國工業合作協會,設立了第一個派出機構:西北區辦事處,地點同樣是在寶雞。
“中國工合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支持。”王敏說,抗戰期間,毛澤東曾兩次在延安接見艾黎,周恩來也在從重慶返回西安的途中,多次與艾黎交談并指導工作。也正是因為與中國共產黨之間的緊密關系,工合西北區辦事處承擔起國際社會援助陜甘寧邊區的重要任務。據工合運動發起人之一的盧廣綿生前統計,從1939年到1943年,西北區辦事處累計把工合國際委員會的250萬元捐款送到延安事務所。
而遷移至寶雞的申新紗廠,經歷了一段艱苦卓絕的建廠復工歷程。沒有電源,就租來一輛蒸汽機車頭,以火車頭發電帶動紗錠運轉;沒有水源,工人就自發打井取水;沒有廠房,就重新建起14間平房……1939年8月9日,2000個紗錠開始試生產,申新紗廠終于在寶雞復工。
1939年1月19日,日軍飛機首次轟炸寶雞,防空形勢日益嚴峻。申新在不得已之下,決定修建“窯洞工廠”。
“這一想法還得到了艾黎的肯定。艾黎認為修建窯洞工廠是抵御日軍侵略的好方法,他還提出可以參照斗雞臺隧道的地質資料進行施工。”提及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王敏說道。
經過艱難曲折的修建,1941年2月底“窯洞工廠”全部竣工。窯洞中條件艱苦,粉塵、噪聲不斷,工人們卻毫無怨言地在日機的轟炸聲中生產軍需民用物資。
在緊張的局勢和戰爭的炮火中,無論是申新還是工合都全力支持抗戰,也始終與中國共產黨保持著親密的關系。由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這里得到深刻的體現。
時過境遷,精神不滅。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反動派不斷鼓動工廠向南遷,但響應者寥寥,許多中共地下黨員也受到申新紗廠領導者的保護。新中國成立后,申新紗廠是第一批響應公私合營的企業。
走進今天的申新紗廠舊址,穿行在飽經滄桑的地下“窯洞工廠”,能感受到當年的民族工業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譜寫出愛國精神與工業精神的動人篇章。(人民政協報全媒體記者 王亦凡 賴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