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bz5sp"><del id="bz5sp"></del></label>
    <i id="bz5sp"><meter id="bz5sp"></meter></i>

    在自然博物館,觸摸生態萬象的廣闊與美好

      家長帶領孩子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內參觀。本報記者 王美瑩攝/光明圖片

      游人在重慶自然博物館參觀,感受自然科學的魅力。新華社發

      小學生們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內參加研學活動。丁根厚攝/光明圖片

      參觀者在上海天文館內名為“太陽的鄰居”的裝置展品前參觀。新華社發

      觀眾在云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內參觀。張文輝攝/光明圖片

      【記者探訪】

      編者按

      暑假來臨,參觀各類博物館成為大中小學生們快樂度假的一大選擇。在門類眾多的博物館中,自然博物館承擔著引導觀眾走近自然、了解自然、親近自然的獨特功能。在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觀眾們希望看到什么樣的自然博物館,我國自然博物館在設計理念、展陳方式等方面有哪些創新與拓展,今后有怎樣的發展新趨勢?我們和您一起走進幾家代表性自然博物館,聆聽專家、策展人、講解員及觀眾的心聲。

      走進北京天文館A館大廳,記者見到了身穿志愿者馬甲、佩戴著擴音設備的志愿講解員田秋實。

      “我剛給一個對隕石感興趣的大學生做完講解。他對我的整體串講很滿意,我很開心!”田秋實告訴記者。

      在北京市海淀區長大的田秋實,小學時就非常喜歡天文。從加入天文社團到參加國際天文比賽再到打算未來修讀天體物理學,田秋實和天文學有著不解之緣。而北京天文館,就是他天文夢想起航的地方。于是,在今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他來到北京天文館,開始從事志愿講解。

      自然博物館承載著許多人的童年回憶。遠古生物、飛禽走獸、花鳥魚蟲……這些曾生活在不同時空的動植物“明星”被陳列在同一空間內,帶來一場跨越時空的奇妙之旅。據統計,目前全國已建成自然類博物館近200家,其中,中國地質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天津自然博物館、浙江自然博物院等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除了涵蓋動物、植物、古生物、地質、天文等領域的博物館,國際上通常還把植物園、動物園、水族館乃至自然保護區也算作廣義上的自然博物館。

      近年來,“博物館熱”持續升溫,但自然科學類博物館的光芒似乎不如文化類、藝術類博物館那樣耀眼。距新中國建成第一家自然博物館已有60多年時間,我國自然博物館現狀如何,觀眾對它們有哪些新期待?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幾家自然博物館。

      觀眾期待更“新奇有趣”的觀展體驗

      觀眾們最希望在自然博物館看到什么、體驗什么?在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張章(化名)告訴記者:“如果能在標本、化石等靜態展品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沉浸式互動,那大家的體驗感、參與感會更強。”

      年僅5歲的王玥琪有個“大膽”的設想,那就是把恐龍等古生物“搬”到大自然中:“我想在水流很急的大河里劃一艘小船探險,看岸邊的恐龍動起來!”小玥琪的媽媽王女士很認可這種游戲式參與對小朋友的吸引力,“我們帶孩子來,除了讓她增長知識,更希望展覽能激發她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講解員田秋實也有自己的期待:“我希望,天文館能把在城市里久違的星空重新帶回到人們眼前,讓大家在這里看到真實的銀河、流星雨等景象,領略宇宙的浩瀚和壯觀。”

      記者發現,觀眾對自然博物館提高展覽質量、創新互動方式、真正融入自然等方面呼聲較高。而為了滿足觀眾的新需求,改變大家對化石、標本的“高冷”印象,越來越多自然博物館開始玩轉“新花樣”。

      色彩絢麗的紅腹錦雞炫耀著火紅的羽毛,威風凜凜的東北虎巡視著自己的領地……在國家動物博物館組織的“博物館奇妙夜”活動中,科普專家打著手電,給同學們講解大自然的奧秘。講解完畢后,同學們爭相在自己喜愛的野生動物標本旁扎起帳篷,度過了難忘的一夜。

      在上海自然博物館“探索中心”片區,一群小“考古學家”正蹲在地質勘查場地里,手拿專業工具,完成清掃、挖掘、取樣、包裝等一系列動作,挖出深埋在土里的遠古化石。在這樣的“化石挖掘”體驗課堂上,小朋友們不僅可以鍛煉專注力和動手能力,還能通過親身體驗及老師的指導加深對考古工作的理解。

      位于云南玉溪澄江市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一條展示寒武紀生態系統的海底隧道吸引了眾多游客。這是博物館利用AR、VR、智能體感互動等前沿科技,配合200多個多媒體視頻,基于多媒體技術精心打造的。據館長陳泰敏介紹,博物館正在進行升級改造,將引入智能講解機器人、增強自主體驗的導覽設備等智能產品,嘗試打造“智慧博物館”。

      開展博物館夜場活動,上演自然科普類脫口秀,打造古生物沉浸式劇場,通過互動游戲與化石、標本“對話”……觀眾的需求牽引著博物館的創新,一些自然博物館積極更新展陳理念,并依托收藏、研究、教育、展覽等功能,向休閑體驗、生態園林、文化娛樂等方向發力,讓觀眾們的博物館之旅更加豐富有趣。

      內容同質化、觀眾低齡化,困境面前如何破局

      當記者在北京天文館“大音希聲——引力波”主題展遇到周女士時,她正用力敲擊“共振原理體驗”科普裝置,完全沉浸在引力波的“威力”當中。周女士今年已經53歲了,家住朝陽區,專程坐了一個多小時地鐵趕來天文館參觀。

      “現在許多博物館的游戲、布置、環境更適合小孩子,知識比較淺、布局邏輯性也不強,單獨來的大人一會兒就逛完了,新鮮感不足!”周女士告訴記者,她近些年幾乎走遍了北京所有的博物館,“我特別希望自然科普類博物館是一個既長知識又放松身心的地方,內容和布局上適合更多年齡段的觀眾參觀”。

      在多個自然博物館,記者都看到了這樣的場景:小朋友在科普設施前嬉鬧玩耍,家長在一旁低頭玩手機。由于缺少家長和專業人士的引導,大多數孩子只體驗到游戲的樂趣,對游戲所蘊含的科學知識一知半解。

      曾有研究指出,博物館同質化現象日趨嚴重,在展覽內容、展示展品、展覽形式、宣傳推廣等方面多有雷同。多年從事自然科技類博物館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助理教授沈辛成表示,對于自然博物館而言,和“同質化”一樣值得警惕的,是“淺薄化”。“例如,有的自然科學類博物館為了寓教于樂、提高互動率,一味地強調‘好玩’‘簡單’‘便于參與’,抹去了自然環境、各個物種發展變化的時間線等相對復雜的內容。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一定程度上導致展覽內容趨于淺薄,觀眾也越來越低齡化。”

      這些問題如何解決?一些自然博物館的探索給出了答案。

      “我們正在籌劃打造‘長在自然中的博物館’,把室內參觀和室外觀測融合起來。”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長嚴洪明介紹,該院安吉館依山而建,目前正在場館周圍220畝園區內打造5個戶外展區,分別為浙江珍稀植物園、天文觀測區、氣象觀測區、土壤觀測區及恐龍探索園。在浙江珍稀植物園,觀眾可以近距離接觸有“植物界大熊貓”之稱的百山祖冷杉等珍貴植物;在天文、氣象及土壤觀測區,可以實地進行戶外科學觀測。由此,安吉館的功能定位從科學教育殿堂走向了生態體驗場所,讓觀眾們更好地親近自然、感受美好。

      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是全國唯一一座建在世界遺產上的博物館。“澄江化石地是探究地球生命演化的必來之地,這也是我們獨特的IP。”陳泰敏介紹,為了更好地與自然遺址融合,博物館正進行自然研學活動全產業鏈開發,展廳只是博物館的一部分,還將拓展出標本中心、研學中心、科學中心、文化創意中心等多種空間。“我們不僅提供參觀服務,還會帶著參觀者去遺址地挖掘化石、修復化石,并通過參與創作手工沙畫、泥塑、陶瓷、云南特色絕版木刻等方式,加深大家對自然的理解和認識。”

      “圍繞自然博物館開展的自然教育應該是一個同心圓結構,核心是博物館,往外依次是博物館所在地、國內自然保護地、世界自然保護地。”國家動物博物館副館長張勁碩認為。

      為自然教育、生命科學教育、生態文明教育打造陣地

      自然愛好者、科普博主@花蝕 幾乎踏遍了國內所有自然類博物館和綜合類博物館的自然展廳,其中,武漢自然博物館的長江文明館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館內有一處集中展示了長江中下游的森林環境與野性山林,展覽著曾經的頂級掠食者華南虎,幾乎絕跡的豺、亞洲金貓、中華鬣羚等珍稀野生動物。@花蝕 說:“這個場景讓我親眼看到生態環境的變遷,并由此思考人與自然的相處方式。”

      上海自然博物館副研究員何鑫也非常看重博物館的“在地性”,即講好本土故事。據他介紹,上海自然博物館有一個展區全部圍繞上海本土自然生態展開。“這是一種歷史的傳承,讓更多人加深對本土的認知,了解自己身邊的自然環境。”

      “自然博物館應該反映我國的自然生態系統,以及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果。”張勁碩介紹,今天我國正在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它們將和各地的自然博物館一起,展示好中國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國家動物博物館一直在積極開展自然教育工作,今年4月就開展了4次“觀鳥PLUS”活動,帶領中小學生到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圓明園、北京動物園和天壇公園等北京市內野生鳥類較多的地點用望遠鏡觀察鳥類。活動由動物專家帶隊,還特別邀請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青年學者講述歷史背景,為孩子們營造一段意義深遠的自然人文之旅。“我們還在廣西崇左舉辦白頭葉猴科學探索營活動,為孩子們展現一個物種的瀕危現狀和保護工作,在大自然里開展了一堂生動的自然教育課,這種體驗是博物館圍墻內無法提供的。”張勁碩表示,近些年,自然教育在國內蓬勃興起,但這條路依然很長。

      未來,自然博物館將怎樣發展?“各個大學的博物館非常有潛力”, @花蝕 表示。他曾參觀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看到了完整的黑龍江滿洲龍化石、有皮膚痕跡的梁氏關嶺魚龍化石。“這些展品在外界非常罕見,主要得益于大學有實力雄厚的相關學科,有專業科研團隊。”專家們認為,如果此類博物館能“走出校園”,將為大眾提供更加豐富的科普資源。

      “我們希望把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做成自然教育、生命科學教育、生態文明思想教育的陣地。”陳泰敏表示,博物館正和科學家們圍繞這三大教育展開合作,計劃研發一系列面向青少年的深度研學課程。

      沈辛成很看重自然博物館文化傳播工作的意義。他認為,《侏羅紀公園》《神奇動物在哪里》等具有穿透力的文化產品在人們心中埋下了種子,增強了觀眾對西方古生物學的興趣與預期。

      “中國古生物研究界做了很多有價值的工作,但很難找到呈現給大眾的平臺,博物館與科研機構及文化產業、大眾傳播之間缺少有效聯結。”沈辛成建議,我國自然博物館需加強與企業、院校、科研機構及其他博物館之間的合作,“全社會應該以更強的文化意識支持自然博物產業的發展。”(記者 王美瑩 周夢爽 王斯敏)


    編輯:馮靖淼 責編: 編審: 監制:

    智慧儀隴APP 舉報

    論壇熱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激情综合网五月|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观看| 亚洲 欧美 日韩 综合aⅴ视频| 中文自拍日本综合| 欧美αv日韩αv另类综合|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综合精品蜜桃|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欧美综合视频在线| 欧美综合区综合久青草视频|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 |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综合部|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激情综合色综合久久综合| 炫硕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综合区在线中文字幕| 情人伊人久久综合亚洲|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综合成人91精品| 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亚洲色婷婷综合久久| 色噜噜狠狠成人中文综合| 久久婷婷色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香蕉尹人综合在线| 色欲综合久久躁天天躁| 狠狠色丁香久久婷婷综合蜜芽五月| 国产综合精品女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 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色综合网站| 97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不卡|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菠萝蜜| 国产综合精品女在线观看| 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色天使久久综合网天天| 国产激情综合在线观看| 综合激情五月综合激情五月激情1| 区三区激情福利综合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欧美偷窥清纯综合图区| 色欲香天天综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