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周潔瑩 通訊員邰夢云)角膜損傷在我國是居于第2位的致盲原因,然而在數百萬角膜盲患者當中,目前每年只有8000例~10000例能夠獲得角膜移植!如何讓來之不易的珍貴角膜更“完美”地移植給患者?
近日,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袁進教授作為唯一通訊作者,中山眼科中心趙軒博士后和李賽群副主任醫師為共同第一作者在生物材料科學領域的國際頂級期刊《生物活性材料》(《Bioactive Materials》)發表了一項前沿成果,研發了一種由甲基丙烯酰化明膠(GelMA)和氧化葡聚糖(ODex)組成的光固化生物粘合性水凝膠,這種新型生物粘合劑具備良好的光學透明性、組織粘附性和細胞生物相容性,實現了無損傷、無縫線原位固定板層角膜植片,為眼科和外科手術的組織固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過去角膜移植受者很難恢復完美視力
袁進教授介紹說,傳統的角膜移植手術中,角膜植片的固定通過顯微縫線固定,往往很難避免導致散光,并且存在排斥、新生血管、縫線感染等諸多潛在并發癥,影響角膜移植手術遠期療效,縫線成為影響移植效果的主要因素,很多角膜盲患者獲得移植后,視力很難恢復到理想狀態。如何實現角膜的“無縫對接”一直是研究的熱點,而目前常用的組織粘合劑氰基丙烯酸酯和纖維蛋白膠,要么具有一定毒性、缺乏透明度和柔韌性,要么粘合速度太快、不可控,要么是粘附強度不夠,都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缺點。
為了給角膜移植尋求粘合度高、安全性好的粘合劑,經過將近一年的反復挑選、嘗試,考察各種材料的張力、強度、安全性等指標,袁進團隊選擇了兩種材料進行巧妙結合,在可見光下可以聚合固化,形成雙網絡、雙交聯的粘合性水凝膠,實現快速有效、安全的固化與粘合。
袁進教授介紹說,新型水凝膠具有理想的粘合劑理化特性,其凝固后的透光率在可見光范圍內均超過90%,同時,經過反復試驗、優選成分比例,這種粘合性凝膠達到了最低的溶脹率和最佳的耐酶解性,讓角膜盡可能地維持厚度和長時間的牢固粘合。
通過平面培養和三維立體培養的體外細胞實驗證明,該粘合體系沒有細胞毒性,也不會引起角膜基質纖維細胞的轉型,導致額外的角膜基質瘢痕反應。也就是說,基本不會破壞和影響角膜的“使用壽命”。
實驗結果:角膜粘合后更透光更相容
袁進教授介紹說,實驗表明,這種光固化生物粘合性水凝膠具有高透光率、耐酶解和優異的生物相容性,以及更高的粘附強度,新型凝膠利用光照來進行固化的特性,為手術醫生進行手術設計規劃提供了便捷可操作性,更容易實現植片的原位無縫線固定,將為眼科乃至更廣泛的外科手術的效果優化和設計提供全新的選擇,比如角膜傷口、結膜傷口、皮膚外科手術等都可能運用,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和轉化前景。
目前,專家團隊正在積極籌備臨床實驗,爭取在3至5年內將其運用到臨床實踐,盡快讓角膜盲患者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