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暖色燈光的籠罩下,烏鎮河邊的屋子輪廓清晰可見,屋檐下的燈籠隨風擺動。一艘艘烏篷船古色古香,緩緩行進在水面上,像劃破了一河碎銀。
烏鎮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以河成街,街橋相連,河兩邊的水上建筑搖曳在清河底,展示著寧靜與優雅。
雨天的烏鎮,視線所及,朦朧中盡是水墨中的天青色,如墜云霧,襯映得它有些許神秘。西柵燈光夜景最集中的地方,是西市河。老建筑屋脊線的起伏、樓亭的飛檐翹角、反宇的鱗次櫛比,被燈光映出了建筑的棱角美。一盞盞燈火像一只只螢火蟲,飛舞于人們的想象中,水影與河畔的燈火樓臺交相輝映,共同繪制出一幅多彩的夜景畫。
走在小鎮的小石路上,感嘆照片上看到的烏鎮,遠不及親眼所見的震撼。拍攝夜景時,發現圖中景物難于體現肉眼看到的效果,只好再拍些熱鬧的店鋪和擁擠的人群。
街道所見,人來人往,皆是笑顏,一張張年輕蓬勃的臉,在夜色下比白天更有激情。提燈走橋是烏鎮獨有的浪漫活動,人們提著花燈或者發亮的飲品穿梭橋上,熙熙攘攘,宛如盛唐的元宵節,花燈如龍,光影變幻。以至于不得不安排一位警察,在欄桿較低的石橋上執勤,不斷提示行人走中間些,以防掉進河里。
仰視花燈與夜空時,不自覺生出一種奇妙的穿越感。如果不是看見身邊穿著現代服裝的游人,還真懷疑是穿越到以前的哪個朝代。
梆子聲和“天干物燥,小心火燭”的吆喝聲突然響起,一位穿著印有“更”字衣服的老大爺迎面向我走來,把我瞬間拉進了夢囈般的古代打更場景。
同伴告訴我,打更是古代民間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由此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更夫。更夫除了向人們通報時辰外,還履行警惕燭火、提防偷盜的保安職責。不管春夏秋冬、刮風下雨,他們都要守著滴漏或燃香,掌握準確的時間。
一陣陣香氣襲來,便知進入了西柵大街西段的“小吃一條街”。只見幾家小吃攤位前,隊伍排得滿滿的。烏鎮定勝糕,顏色緋紅,烏鎮自古以讀書為榮,讀書人考狀元,親朋好友都會做幾籠定勝糕送行,表達良好祝愿。姑嫂餅也是烏鎮的傳統名點,已有100多年歷史,民間傳說它是因姑嫂二人斗氣而成的。
我愛看外面劃過的小船、身邊明滅的燈火,樂意回到古代酒莊一杯茶、一壺酒的意境中。
這個夜晚,在我眼前不斷重復播放芬芳的清新。當代生活的高壓下,思維、肌體常常會變得麻木而遲鈍,需要找到一個放置自己的地方。我只是這個夜晚的過客,又將把自己投放到延伸的時空中。
烏鎮之夜,像一壇陳年米酒,舒適安詳,溫情迷人,散發著久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