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民政部、財政部等八部委近日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康復醫療工作發展的意見》提出,力爭到2022年,每10萬人口康復醫師達到6人、康復治療師達到10人,到2025年,每10萬人口康復醫師達到8人、康復治療師達到12人。實現康復醫療服務能力穩步提升,服務方式更加多元化,康復醫療服務領域不斷拓展,人民群眾享有全方位全周期的康復醫療服務。
如專家所說,過去人們覺得康復是看護、照顧,沒什么技術含量,而現在慢慢認識到康復是一門科學——康復做得好能顯著減少后遺癥,大大減少人的痛苦,讓人活得有質量、有尊嚴。
相關部門此次大張旗鼓地推進康復醫療工作,這并非一次孤立的行動,而是與其他重要醫改工作有著十分緊密的內在聯系。這是因為,預防、診療、康復,分別對應疾病的不同階段與過程,只有三者緊密協作,才稱得上疾病全過程干預。但長期以來,重中間、輕兩頭是常見現象,如今預防的重要性得到了凸顯,但康復的重要性并沒有受到重視,此次發文大力推進康復醫療工作,就是要把三塊板子中最短的那一塊補齊。
一例兒童斜視,或許被診斷為需要手術,或許可以通過眼部肌肉的康復訓練糾正回來;一例習慣性脫臼,或許會被診斷為需要手術,或許可以通過韌帶的康復訓練改善;一例中風患者,在進行溶栓或手術之后,無縫銜接的康復極有可能讓他行走如初……從這些事例當中,可以看出康復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康復長期受到冷遇,導致康復醫院、康復科室、康復醫師均少之又少,大幅增加康復機構和人才的數量,是做好康復醫療工作的基礎。
敏銳的投資者應該看到,預防、診療、康復,這三者不可缺其一,為“康復”正名,大力促進康復醫療發展,是大勢所趨。當前有很多公立醫療機構已開始提前布局,但恰恰是在康復方面更能發揮所長的民營醫療機構和民間資本,反而顯得后知后覺。因此,大步邁進康復醫療領域,理應成為更多民營醫療機構和民間資本的戰略選擇。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康復的重要性將日益得到凸顯,將來老年人所需要的醫療服務或將以康復醫療為主,將來的“醫養結合”,則可能主要以“康養結合”的形式呈現。個人只有看得清趨勢、能理解康復的重要性,方能更好地尋求、選擇、享受康復服務。
為“康復”正名、大力促進康復醫療發展,關系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且需求能夠促進供給,供需匹配度越高,市場就越興旺。可見,康復醫療能否盡快發展壯大,一個關鍵的變量是社會上是否具備足夠多的了解康復并愿意接受這類服務的人。強化康復醫療宣傳,爭取更多民眾的理解和參與,康復醫療發展方能盡快步入快車道,并帶動整個醫療水平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