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在涪陵區白濤鎮烏江之畔,“816”地下核工程景區游人如織,從過去在地圖上被抹去名字,到如今成為知名旅游地,“816”工程凝聚了太多人的青春和記憶。
上世紀六十年代,祖國一聲令下,數萬愛國青年從天南地北匯聚至此,歷時18年挖空了金子山,挖出了這個已知的“世界最大人工洞體”。
幾十年后的今天,走進“816”工程,透過一個個復原的場景、閃爍的程序燈,讓人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那激情燃燒的歲月,重溫“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三線建設”時期,無數人為了國家安全和民族自立,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時代記憶。
國家號令一出
6萬余人跨越千山萬水而來
20世紀60年代中期,為了應對緊張而復雜的國際局勢,防備大規模戰爭爆發,中共中央作出了將我國生產力布局由東向西轉移,進行“三線建設”的重大決策。
1966年,中央批準修建我國第二個核原料工業基地,作為當年國家最高機密的地下核工程,代號“816”。
“為了國家和民族,中央一聲號令,大家都二話不說,甚至來不及跟家人道別,立刻收好行裝奔赴深山。”老兵陳懷文說,當時,他與同鄉毛勸來一起報名參軍。火車一路向南,過黃河,跨長江,到重慶后,運送他們的船只最終在烏江邊停下。
“最讓我們吃驚的是,這個小鎮竟然在地圖上都找不到名字。”陳懷文說,盡管如此,大家精神頭足得很,“條件再惡劣,也能迎風高唱‘團結就是力量’。”
潘開泰老人當年參與了工程建設,說起當時的情況,老人也是記憶猶新。“我是從大漠來的,當時來了幾萬人,幾乎全國各地的都有。”1969年,潘開泰33歲,畢業于湖南大學土木系的他原本在嘉峪關外工作,接到入川通知后,收拾行裝從塞外踏入蜀道,來到涪陵白濤金子山這個荒山野嶺。
條件艱苦,不輸于大漠,是潘開泰對這里最深的印象。“10多年間,山里前后來了數萬人,哪有那么多房子住?我最初住的是一個廢棄倉庫,有窗戶沒玻璃,一到晚上,四面透風。”潘開泰說,更多戰士只能用牛毛氈等材料搭棚子住。剛開始時,這里漫山遍野都是棚子,后來才逐步搭起臨建房,但條件也很艱苦,往往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6萬余名建設者先后來到這里,參與“816”這一“三線建設”重大工程建設,共同“建設祖國大后方”,為國家安全和民族自立奉獻青春與熱血。
艱難困苦都不怕
他們用簡陋工具挖出核工洞
在當時那個年代,很難想象,數萬年輕的工程兵是如何憑借簡陋的工具,在大山中開掘出這個已知的“世界最大人工洞體”。
作為親歷者,最令陳懷文老人不能忘懷的,是工程兵54師數萬官兵掘洞的壯烈。沒有先進設備,全靠工兵鎬、工兵鏟、炸藥、風鉆,24小時不停施工,鑿開堅硬的巖石層。
施工條件的艱苦,超乎一般人想象。陳懷文說,他所在的123團六連,是一個“四好標兵”連隊,也是全團坑道掘進的主攻連隊,大家實行三班制、四班倒,每個班必須在8小時內完成工作量,才能確保工程進度,“我們頭戴柳條制的安全帽,面戴防塵罩,腳穿高筒水靴,工作服外再套防水衣,使用重達50多公斤的鑿巖機掘進。一個作業班下來,渾身濕透,精疲力盡。”
歷時18年,建設者們用簡陋的工具,硬是在深山中挖出了大小洞室18個,道路、導洞、支洞、隧道及豎井130多條,洞體總長25公里。
有人測算,如果將開挖出來的石渣筑成一米見方的石墻,可筑起1500公里長。今天,如果不真正走進這個通道連廊交錯縱橫的迷宮,很難感受這個工程凝聚了一代人怎樣的經歷、沉淀了一代人怎樣的情感。
在整個“816”工程建設過程中,先后有一百多名官兵犧牲。在離洞口約3公里,一個叫“一碗水”的地方,有座烈士陵園,76位烈士長眠于此,他們平均年齡只有21歲。直到工程解密,他們的故事才逐步被世人所知。
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重現歷史弘揚家國情懷
20世紀80年代,和平與發展成為國際社會的主旋律。1984年6月,國務院、中央軍委順應時代發展,正式批準“816”工程停建。
工程停建之時,洞體工程內核反應堆等主體設施尚未建成投運,核反應堆支架、空間堆芯、監控儀表、中央控制器機組等設備仍在,基本保留了原有的施工建設狀態。
“作為三線建設的歷史見證,‘816’工程承載了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具有非凡的意義。”涪陵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讓“816”工程在保護的基礎上進一步活化、發展,涪陵區積極探索,全力挖掘“816”工程的潛在價值,使其在發揮社會效益的同時創造出經濟價值。
2010年,“816”地下核工程景區以核反應堆工藝為核心吸引物,以原生態旅游為主打,正式對外開放,實現了從國家機密工程向大眾可以暢游的景區的轉型。
2016年,在進行了為期1年的全封閉改造,新建“816”工程展廳和“永遠的工程兵”展廳,完善了“816”工程歷史文化的挖掘和展陳,同時改善了洞內聲、光、電等設施設備后,“816”景區重新開門迎客,讓游客有了更為震撼的游覽體驗。2019年,“816”景區正式晉升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在推動文旅融合發展過程中,我們還精心打造了816小鎮,一期已于2019年正式對外開放。”該負責人介紹,816小鎮位于涪陵白濤街道麥子坪區域,這里有曾專門為核工程提供機械加工服務的舊廠區,通過改建,建起了816軍工陳列館、伊川書院、民宿、展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群活動中心等系列文創和文化業態,成為集文旅、文創、文教于一體,留住軍工建設時代印記、歷史文脈的816小鎮。
截至目前,“816”景區已累計接待游客135萬人次,游客在一排排充滿歷史感的機械設備、一張張先輩們艱苦卓絕的工程建設圖片、一句句充滿時代感的標語中接受洗禮,升騰對歷史的感動,對和平的珍視,對家國情懷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