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我們黨的歷史就是黨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的歷史,一定要一塊過、一塊干,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群眾是根,民生是本。中央部署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體現了高度的政治性、組織性和人民性的統一,基層組織部門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加強黨性錘煉是前提,密織組織體系是基礎,強化隊伍支撐是關鍵。
加強黨性錘煉,在與人民心心相印中厚植為民情懷。“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為民辦實事,就是要錘煉堅強黨性、站穩人民立場,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為群眾說話、替群眾辦事,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始終把黨性修養作為“必修課”,深刻理解黨章和入黨誓詞中蘊含深刻的人民性,自覺把政治立場同人民立場統一起來,把維護中央權威同落實中央決定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的思想,自覺把組織工作與群眾工作統一起來,深入群眾、發動群眾,同人民群眾站在一起;傾聽群眾的呼聲、尊重群眾的意見,用心用情走好新時代的群眾路線。淮安經開區結合轄區無職黨員數量多、流動黨員分布廣的實際,出臺關于加強無職黨員教育管理的方案,按照“建網格、定職責、亮身份、抓評議”路徑要求,通過“科學設崗、因人定崗、盡責履崗、嚴格評崗”四步流程,落實“嚴管厚愛、承諾踐諾、鼓勵激勵”三項機制,推動無職黨員向有崗有責、有位有為轉變,有效提升“我為群眾辦實事”的黨員參與面、社會受眾面和群眾滿意度。
密織組織體系,在與人民同甘共苦中建強先鋒堡壘。“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為民辦實事,就是要搞明白“組織部的燈”為誰而點,“朝受命夕飲冰、晝無為夜難寐”,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組織工作的“重頭戲”,使服務群眾、推動發展成為組織工作最欣慰的“成績單”。牢牢把握黨和國家發展的大勢,緊密結合不同地區、不同領域基層黨建實際,推動基層組織體系與社會發展形態相適應、相融合,使黨的基層組織體系成為密切聯系群眾的感知觸角、服務發展的前沿陣地、基層治理的暖心窗口。緊緊圍繞企業的操心事、社區的鬧心事、群眾的煩心事,與群眾面對面、手牽手、心連心,著力解決群眾反映最強烈、制約發展最突出、推動改革最緊迫的問題,使解決問題的過程成為相信群眾、依靠群眾、與人民群眾“一塊過、一塊干”的過程。淮安經開區把“為民辦事”與“二次創業”結合起來,打造升級版非公企業黨建“紅色服務矩陣”,通過深化黨建與產業“雙鏈融合”、人才與技術“智慧聯姻”、黨建聯盟與經濟網格“抱團發展”,全面激活矩陣“紅色基因”,鑄強服務發展“組織硬核”,投資50億元的鵬鼎控股淮安第三園區項目從簽約到開工僅用162天時間,實現“五證聯發”拿地即開工。
強化隊伍支撐,在與人民團結奮斗中砥礪實干創造。“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為民辦實事,就是要弄清楚我們要培養怎樣的干部、怎樣才能培養好干部,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為民服務的好干部選出來、用起來、培養好。群眾需求在哪里,干部工作就跟進到哪里。緊緊圍繞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這個“最大民生”,緊密結合經開區由農村向城市轉型、農民向市民轉變這個“最大實際”,找準組織工作的切入點、為民辦事的落腳點,把實事辦到群眾家門口、好事辦到群眾心坎上。基層需要什么樣的干部,就重點培養什么樣的干部。圍繞換屆工作,把敢于擔當負責的干部配置到一線;圍繞鄉村振興,把各類鄉土人才凝聚到基層;圍繞經濟社會發展,把實境課堂開設到田間地頭、大街小巷、工廠車間。淮安經開區制定年輕干部“1+6”培養計劃,通過結對1名成長導師、掛鉤1個駐點村居、開展1次專題調研、服務1個企業項目、參與1項征地拆遷、調處1起信訪矛盾,把年輕干部放到群眾中去培養鍛煉,在拜民為師中打磨基本功,在為民辦事中練就真本領,構建可期可用、務實高效的服務群眾“干部供應鏈”。
黨旗所指,勝利所向。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組織部門既要辦好群眾身邊的“實事”“小事”,也要注重在夯實基層基礎、健全長效機制上下功夫,賡續精神血脈走好群眾路線,讓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