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在京開幕。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中醫藥法實施情況的報告提請審議。今年4月至5月中旬,全國人大常委會在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了中醫藥法執法檢查。報告指出,我國中醫藥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服務能力穩步提升;15個省份制定頒布了地方性中醫藥法規,為中醫藥法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撐。
報告指出,我國中醫藥服務網絡不斷健全。推動建設以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區域中醫醫療中心為龍頭,以各級各類中醫醫療機構和其他醫療機構中醫科室為骨干,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于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覆蓋城鄉的中醫藥服務網絡基本形成。據統計,截至2019年,全國有中醫類醫療機構6.6萬個,比2012年增長67.4%,中醫類年總診療量達11.6億人次、出院人數達3950多萬。
中醫藥管理機制不斷改革完善。發揮中醫藥在醫改中的獨特作用,持續落實分級診療制度,27個省份建成了470個區域和省級中醫專科聯盟,中醫醫院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逐步深化。推動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醫保支付政策,14個省份出臺了醫保支持中醫藥發展政策,16個省份發布了中醫優勢病種目錄。
中醫藥服務能力逐步提升。持續實施基層能力服務工程,98.3%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7.1%的鄉鎮衛生院、85.9%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和71.3%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基本滿足了人民群眾在家門口“看中醫、吃中藥”的需求,中醫藥服務的可及性顯著增強。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地方中醫藥事業傳承與發展補助資金86.06億元,年均增長17.32%。將符合條件的中成藥和中醫診療項目,按規定納入醫保基金支付范圍。2020年醫保目錄西藥和中成藥共2800個,其中中成藥有1374個,占比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