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五月初五就在眼前。“端午”一詞最早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記》,端有“初”的意思,故稱初五為端五;夏歷(農歷)的正月建寅,按地支順序,五月恰好是午月,端午因此而得名。此外它還有數十個名字,其文化內涵的建構開放而多樣,體現了多地民眾的文化創造力,影響范圍覆蓋全國乃至整個漢字文化圈。作為中華傳統節慶文化的一部分,端午的影響范圍之深遠、蘊含的思想之豐富、增進文化交流共享的意義之深刻,同類型里幾乎無出其右。
端午節作為節慶活動傳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2006年5月,國務院將端午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為節俗傳承提供了制度保障;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它成為中國首個入選這一名錄的傳統節日。而全國各地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端午節相關項目,也多達20余項。
每年端午,我國江蘇、浙江、上海、湖南、湖北、福建等地的人們都會在家門口懸掛艾草,關于這一習俗的最早記載是在晉朝。南北朝時期,為提高其“辟邪”功能,人們將艾草捆成人的形狀;宋朝時,艾草則被編織成虎頭形狀掛于門上或者戴在頭上,如今在很多地區依然保留這一習俗。
在端午期間懸掛艾草,還體現了古人很早就覺醒的衛生防疫意識。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就有農歷五月是“惡月”的觀念,有民諺曰:“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端午正值仲夏,氣溫升高、百蟲活躍、易傳疾病。傳統中醫信奉陰陽調和,認為陰陽和諧是萬物滋長、生生不息的保障,而農歷五月陰陽雙斗、疾病多發,因此驅邪去病的主題貫穿端午始終。農歷五月,艾草成熟,藥性最強,有“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以艾為虎形,或剪裁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載之……以驅邪卻鬼”等記載,在門前掛艾有祛瘟辟邪、祈求平安的寓意。
中國人對艾草的情有獨鐘,還體現于艾草在我國中醫藥體系中的地位,這反映了中國人傳統的健康養生習慣和艾草被認可多年的醫學價值。在我國的川渝、湖北、湖南等地,人們用艾葉制湯,給小兒進行藥浴,取其清涼解暑、趨避蟲蟻之功。《本草綱目》中談到,艾草氣味芳香,通九竅,治疾病;《扁鵲心書》記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灼艾作為一種中醫療法,即用燃燒的艾柱或艾條熏灸人體穴位,以祛除病痛,其中所用艾草制品,多為端午期間采集制作。
此外,民間還有食艾的習俗,新鮮的艾葉是時令美食的好材料。客家人食艾粄,贛州人喜做艾米果。安徽的部分地區,孕婦或產婦食用艾葉煮雞蛋以暖宮、理氣血、調養身體。而江南地區招牌美食——青團,外皮也是由糯米和艾葉汁混合揉制而成。
今年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南陽市考察調研。當天下午,他專門來到南陽市的一家艾草制品公司,對當地依托艾草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表示了肯定。這充分體現了總書記對中醫藥傳承與發展的重視。在去年6月舉辦的專家學者衛生健康專題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
在全球抗疫的大背景下,防疫抗疫成了人們心中的頭等大事,中華傳統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在中醫藥文化復興的契機之下,我們也應看到,端午文化中的衛生習俗與防疫儀式契合了當代追求文明生活的社會需求。
我們應當積極挖掘我國傳統中醫藥文化與節慶文化,提升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向公眾全面普及中醫藥知識和健康生活理念。利用傳統中醫藥文化中蘊含的生活美學與人文關懷,開發“非遺旅游”“中草藥研學”“中醫藥文創集市”等特色項目,使傳統文化賦能旅游等行業并實現反哺,提升中醫藥類非遺項目的認知度,宣揚衛生理念,推廣健康生活,“寓學于游”“寓教于樂”“寓修于休”, 激發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拓展非遺活化空間,增加文化傳播路徑、賡續中華文脈,讓我國傳統中醫藥文化與節慶文化在新時代生發新的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