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方超教授團隊等在《先進科學》期刊上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最新研究成果。該項研究得到了具有長循環和炎性內皮靶向的仿生鉑納米粒脂質體,為腫瘤多模式聯合治療和抗腫瘤藥物高效共遞送系統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化療與光療(光動力治療或光熱治療)聯合治療,在實體腫瘤治療中顯示出很好的應用前景。鉑納米粒作為一種納米酶,可通過催化腫瘤部位的過氧化氫供氧,擺脫光動力治療療效受到的腫瘤缺氧微環境制約,還可通過浸出鉑離子作為化學治療劑殺傷腫瘤細胞。如何在實體腫瘤光動力治療中發揮擬過氧化氫酶或化療活性的協同效應,亟待探索。此次研究希望找到方法,既能使小粒徑鉑納米粒保持自由狀態(不受現有原位生長方法的限制),實現對腫瘤組織的有效滲透,又能對它們進行高效的裝載和遞送。
研究人員通過逆相蒸發技術,將親水性、超小尺寸的鉑納米粒包封在脂質體內水腔中,脂質雙層荷載疏水性光敏劑維替泊芬,進一步與巨噬細胞的細胞膜雜交,得到具有長循環和炎性內皮靶向的仿生鉑納米粒脂質體。
研究發現,在腫瘤部位,鉑納米粒催化產生的氧氣可增強維替泊芬介導的光動力治療;反過來,光動力治療通過增強脂質體膜的通透性,觸發鉑納米粒“超快速”釋放,超小的鉑納米粒進而可滲透進入腫瘤組織。更有趣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催化產生的氧氣也會增強鉑納米粒的運動性和腫瘤滲透作用,增強化療作用。
在小鼠實驗中,單次注射仿生鉑納米粒脂質體結合光照,可高效抑制侵襲性4T1乳腺腫瘤的生長(抑制率90%)及其肺轉移(抑制率100%),延長動物存活時間(中位生存期延長72%)。劑量爬升實驗和安全性評價研究顯示,鉑納米粒脂質體治療方案耐受性好,沒有明顯的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