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細胞》在線發表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取得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該研究首次從細胞層面揭示復發肝癌的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的精妙“對戰”。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介紹,目前手術是肝癌根治性治療的最主要手段,但術后5年內復發率高達60%~70%。探索肝癌復發和轉移的相關機制,有助于發現更有效的肝癌治療策略。
起初,研究團隊發現在早期復發的肝癌腫瘤中,3種與腫瘤免疫相關的免疫細胞數量有顯著差異:負責免疫識別的樹突狀細胞(DC)和負責免疫進攻的CD8+ T細胞數量多,而發揮免疫抑制作用的調節性T細胞數量少。之后,研究團隊發現,在復發性肝癌中,腫瘤細胞更為狡猾。“一種情況是:假扮平民,蒙混過關。”樊嘉院士介紹,在復發性肝癌中,約50%的CD8+ T細胞來自原發性肝癌,它們有免疫記憶,但始終處于未激活狀態。原來,復發性肝癌的腫瘤細胞也來自于原發性腫瘤細胞,而具備免疫記憶的CD8+ T細胞并不認識它們,最終放任這些腫瘤細胞生長。
機體原本有一套機制來補足上述免疫漏洞,那就是依靠DC細胞識別腫瘤抗原,指導新的CD8+ T細胞發揮免疫殺傷功能。然而,復發性肝癌的腫瘤細胞也發展出對策,它們大量表達PD-L1分子,優先與DC細胞結合,導致DC細胞被占位,無法將免疫激活信號傳遞給還未受過免疫訓練的CD8+ T細胞,導致其不能被激活,也就發揮不出免疫殺傷功能。
該研究首次從細胞層面揭示復發肝癌當中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的精妙“對戰”。單細胞測序技術為微觀解讀細胞的行為與免疫機制提供了全新工具,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復發腫瘤的免疫特性,從而進一步做好腫瘤復發監控和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