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能源車圈最火熱的焦點莫過于“宏光MINIEV申請上海綠牌受限”,被拒之門外的事。
網傳上海或將在近期正式發布新政,將對車輛價格和車輛尺寸提出進一步限制要求,相比于網上傳聞的車輛售價不低于10萬元,同時車長尺寸不低于4.6米的標準外,根據“E車匯”獲得的最新消息顯示,續航不低于400km、最高時速也都有可能成為新的限制條件,達不到上述硬性要求的車型,可能就無法再享受“送滬牌”的政策了。
從今年5月1日開始,上海已經實施了更為嚴格的限行政策,直接將外地牌照和滬C牌照的使用范圍限制得更加嚴格,導致滬牌的拍賣價格再度飆升。滬牌新政直接限制了A0級車型,對于市場的影響有多大?
新政“砍翻”一票車型
事實上,不需要用10萬元以下作為條件限制,僅低于4.6米車長這一硬性指標就能將市面上所有微型車徹底“砍翻”。
五菱宏光MINIEV因為銷量數月以來力壓特斯拉,成為了最受人關注的車型。除了是本次事件的主角外,它還是一款自帶流量屬性的網紅車。從4月中旬以來,就出現了大量五菱宏光MINI EV在上海無法獲得免費新能源專用牌照的帖子。而且受影響的不只是五菱宏光,所有的微型車上牌都暫停,等待上海發布綠牌新政。
除了宏觀MINIEV大概率會折戟外,長城旗下的“黑白雙貓”同樣被雙殺,長安奔奔E-Star、零跑T03、奇瑞小螞蟻、榮威CLEVER等均處在等待新政的境地。
“E車匯”致電了多家上海新能源4S店,店內人員表示“十萬塊以下的額度都下不來,上不了牌”,“上個月就已經開始了,材料都給退回來了”。
有4S店工作人員表示,最開始是以系統調試為理由暫停了小微型新能源車的牌照額度申請,之后在經銷商提交材料時表示要等待新政頒布,暫停了所有小微型新能源車的手續受理,均無法上牌。
不過相比于網傳的10萬元以下的限制,比亞迪經銷商表示旗下銷售的e2沒有受到影響,小鵬經銷商也表示旗下G3盡管在車長4.6米以下,但也沒有收到政策通知,兩者均可正常上牌。
是否應該“一刀切”?
在網傳的該政策中,主要有兩個定語,一個是十萬元以內,另一個是車長4.6米以內。此消息一出,很多人便想到了該政策主要是上海政府對本地企業的保護。
以技術指標作為機動車限行、限牌的門檻在國內很多城市都有先例,如北京長安街曾經禁止1.0升排量以下的小轎車通行。2020年6月深圳頒布的補貼新規,符合標準的清一色都是比亞迪的產品。
這種以技術標準作為補貼門檻,針對本地企業產品設立專門的補貼技術標準在汽車業界廣泛流行。
不過爆發式增長的新能源銷量或許是上海市此次新政的重要原因。
目前上海市的新能源汽車牌照在實際操作中類似于“無限制”發放,也就是說只要買車,就能拿到綠牌。但從實際政策角度來看,上海市每年都在規劃新能源汽車發放限額,只是相關銷售一直沒有達標。
上海市逐漸放開新能源限制,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增長總體可控,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需求。但是近年來上海市旺盛的新能源汽車滬牌牌照的需求漸漸開始超出了正常的范圍,而同時上海市對外地牌照開展的進一步限制的政策,進一步加大了新能源牌照發放政策失控的風險。
不過,小微型電動車體現了城市青年生活剛需,同時也匹配了全生命周期低碳排放綠色出行的更高層面的理念,如果僅僅因為小型電動車“技術含量不高”而限制它,那么是否有些不妥?
最終落地政策會是如何?
目前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網絡傳聞的“10萬以下和4.6米車長以下就不給綠牌”應該不是最終版本,但是具體落地政策的打擊面有多寬,政策落地影響到底有多大,從細則的角度來說,什么變化都可能發生。
控制新能源汽車滬牌發放總量和提升滬牌新能源汽車的車型類別水平,政府管控大方向沒有變化。可以預料的是,新能源汽車的管理從無條件無差別的推動到有所側重與常態化的結構管控,將成為下一階段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