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大部分公眾對食品添加劑仍有誤解,企業不能以“零添加”作為吸引消費者的噱頭。
新京報記者走訪市場發現,目前“零添加”標注在包裝食品中并不少見,不同企業、不同產品對“零添加”的定義也各不相同。宣稱“零添加”“不添加”或暗示食品添加劑有害,已成為不少新興品牌的營銷手法。
據食品企業介紹,“零添加”是一種市場趨勢,是商家對細分市場的爭奪。如果企業尤其是新品牌不進行標注,往往會處于競爭劣勢。但在一些專家看來,“零添加”標注順應了消費需求,但其背后的恐慌式營銷及對一些食品添加劑的污名化暗示值得注意。這也是《食品標識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要給“零添加”標注戴上緊箍咒的原因。
標注“零添加”成風潮
在3月17日由沃爾瑪食品安全協作中心“兩會食安對話”活動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表示,我國居民對食品添加劑的科學認知水平較十年前已有所提升,但一些誤解仍未消除,如將添加劑與食品添加劑等同、認為天然食品比人工合成的要好等,并建議企業不應以“零添加”作為吸引消費者的噱頭。
新京報記者走訪市場發現,從乳制品、飲料、火腿腸,再到調味品、食用油等,預包裝食品標注“零添加”“不添加”已成風,但不同企業對其定義不盡相同。如卡士雙倍蛋白風味發酵乳包裝標稱“0添加食品添加劑”;千禾零添加醋的“0添加”指的是在生產過程中不添加酒精、山梨酸鉀、防腐劑苯甲酸鈉等;太太樂原味鮮頭道醬油的“0添加”指不使用防腐劑和甜味劑;海天零添加頭道醬油標注的是“0%添加味精和防腐劑”;金鑼王中王特級火腿腸包裝上則標稱“不添加甜味劑”“不添加合成著色劑”。
此外,宣稱“零添加”“不添加”或暗示食品添加劑有害,已成為不少新興品牌的慣用營銷手法。如在產品頁面,網紅酸奶品牌樂純曾宣稱“拒絕化學添加劑”。近期拿下過億融資的嬰兒食品品牌寶寶饞了,也將“添加劑,我不愛”作為賣點,并稱“符合嬰輔標準的產品也不一定好”,只因國標也允許使用食品添加劑。
越來越多的“零添加”標注問題,已引起監管部門的注意。2020年7月,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修改后的《食品標識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其中規定,對于食品中不含有或未使用的物質,食品標識不得標注“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類似字樣予以強調。盡管管理辦法目前尚未出臺,但在部分食品企業看來,征求意見稿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未來監管方向。
難以逃脫的“市場氛圍”
“公眾普遍心態是食品添加劑越少越好。”據孫寶國了解,目前全世界食品添加劑種類已超過1萬,美國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環保局登記許可的食品添加劑也達到上萬種。相比之下,我國現有食品添加劑僅2000多種,且每年獲準使用的新添加劑種類僅十余種左右,審批速度較慢,很大原因是考慮到公眾對食品添加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接受能力。
一位大型乳企相關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零添加”酸奶是一種趨勢,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也是商家對細分市場的爭奪,“尤其對一些新品牌來說,沒有這種營銷可能無法占領市場,所以就采用了非常規手段”。
“大家都這么做,我們不做就會處于競爭劣勢。即便我們不想在產品上標,經銷商和渠道也會提醒我們把賣點標出來,目前就是這種市場氛圍。”對于為何會在酸奶產品上標注“無添加蔗糖”,華北地區一家乳企負責人李先生對新京報記者解釋稱。
近幾年,低溫酸奶行業涌現出卡士、樂純、簡愛、元氣森林等網紅品牌,而“無添加”、高蛋白成為這些品牌重點布局的兩大品類。在這種行業背景下,作為2020年新成立的一家乳品公司,上述華北乳企的產品賣點自然落在“無添加”上。
不久前,該公司想在一款酸奶新品中加入食用明膠成分,但考慮到目前的競爭環境和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過度緊張”,最終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其實食用明膠是從動物骨骼中提取的,是一種天然增稠劑,但一些商家對食品添加劑問題確實在向消費者做夸大教育,我們也沒有辦法。”
事實上,為迎合市場需求而做出戰略調整的,遠不止下游食品企業。作為主營香精與食品配料研發與銷售的A股上市公司,華寶香精股份有限公司曾在2019年財報中表示,隨著下游食品制造業進入結構轉換期,下游產品更新迭代速度加快,對上游食品用香精企業的研發能力帶來了新的考驗。目前,華寶股份重點拓展的正是天然食品香精、健康食品配料業務。
專家譴責恐慌式營銷
在是否有必要禁止企業標注“零添加”的問題上,業內也存在意見分歧。
曾推動餐飲業禁用亞硝酸鹽的原國家糧食局標準質量中心高級工程師謝華民認為,《食品標識監督管理辦法》尚未出臺,企業在產品上標注“零添加”并不違法。而全面禁止標注“零添加”,相當于剝奪了消費者直接了解食品成分的權利。在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都未禁止企業宣稱不含食品添加劑。
而在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常委、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看來,商家在產品標注“零添加”的驅動力是滿足消費者需求。“順應消費需求無可厚非,但利用消費心理刻意制造恐慌是需要譴責的。”
鐘凱認為,《食品標識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禁止“零添加”標注,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零添加”言外之意是不添加比添加更好,這其實是一種恐慌式營銷;二是市場上有大量的“零添加”宣稱是“扯淡的”,比如一些植物性產品宣稱零膽固醇,實際上植物本身就不含有膽固醇;宣稱“0蔗糖”,實際可能加了葡萄糖漿或蜂蜜等別的糖類。企業如此宣稱,對膽固醇、蔗糖污名化了,對消費者是誤導。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目前一些產品已轉換了“零添加”的表述方式。如光明如實酸奶包裝將“無添加·發酵乳”改為“純凈·發酵乳”,在另一款產品上標注的是“清潔配方”;蒙牛冠益乳包裝上標稱的是“簡配方”;簡愛父愛配方酸奶的標注則為“生牛乳、乳清蛋白粉、乳酸菌,其他沒了”。
對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問題,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汪之頊此前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既不用添加劑又能把食品做好,當然是好事,但任何一種食品添加劑在適用范圍內使用都是沒有問題的。”孫寶國也認為,一些商家或消費者追求配料表簡潔化,但食品品質的好壞跟配料表中所列的成分多少沒有必然聯系。
另據鐘凱了解,我國獲準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名單在不斷更新,GB276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也已經歷數次修訂。對一種食品添加劑進行重新評估一般有兩種原因,一是在安全性上有新的證據發現,需要重新評估;二是食品消費結構發生變化,當一種食物消費量由少變多時,要考慮其中某種食品添加劑累積之后會不會超過安全限值。
新京報記者 郭鐵 攝影 郭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