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品牌方需依靠制度加強對加盟店的管理
本報記者 楊召奎
近日,小龍坎火鍋在南京的一加盟店被曝后廚操作不規范等衛生問題。該門店在招聘切配人員時,僅憑身份證就可辦理入職,門店負責人并沒有索要健康證等證件。同時,該門店后廚人員處理食材不戴手套。
對于媒體曝光的問題,3月15日下午,成都小龍坎餐飲管理有限公司通過其官方微博發出致歉聲明,表示公司對小龍坎南京玄武店以及個別門店出現的問題深表歉意,在第一時間成立了專項工作組,對涉事門店立刻停業整頓,全力配合政府監管部門的工作。聲明還稱,報道中所涉及的門店其違規行為嚴重違背小龍坎的加盟運營要求,與企業宗旨嚴重背離,公司將嚴肅處理。
此次事件引發輿論熱議。由于涉事門店是加盟店,也讓國內連鎖行業加盟模式存在的問題再次成為焦點。食品安全問題歷來都是餐飲行業的一道紅線。梳理此前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不難發現,不少都發生在加盟店里。
去年7月,漢堡王南昌多家加盟店被曝存在偷減原料、使用過期食材及修改食物有效期的問題。此前,開放加盟后的7-11便利店、以加盟模式為主的全家便利店、實行“大加盟商制度”的羅森便利店也都曾被媒體爆出存在食品安全問題。
一些知名連鎖企業為何屢出食品安全問題?業內人士分析,這是因為品牌方對加盟店的管控過松,這也是連鎖行業以加盟方式加速擴張帶來的“后遺癥”。
相較直營連鎖的重資產擴張模式,加盟連鎖因其高效的擴張能力、較低的資金運作等優勢,成為中國連鎖行業特別是餐飲、便利店等連鎖行業的重要發展模式。
但一些連鎖企業為了擴張,將重心放在了加盟推廣上,忽略了產品打造、供應鏈管理和門店運營等基礎工作建設,同時對加盟店的管理也相對松散。而加盟商則想著盡快回本,可能會采取非常手段,最終受害的是廣大消費者,同時也會對品牌方的形象造成損害。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從食品安全角度來看,加盟店越多,質量內控體系的監管難度就越大。
加盟店數量過多可能會讓品牌方難以全面顧及,但這并不是可以甩鍋的理由。加盟店屢屢出事,也在提醒品牌方,必須改進與加盟商的合作方式。在控制好開店速度的同時,需依靠完善的制度加強對加盟店的管理,尤其應強化食品安全指導、監督、檢查和管理,提升門店食品安全管理的標準化、規范化水平,莫讓消費者再為食品安全問題買單。同時,適當對加盟商讓利,讓加盟商能盡快回本、賺到錢。
正如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常務副秘書長王洪濤所言,無論什么時候,特許加盟都要處理好兩個平衡:一是發展速度與管控之間的平衡,二是總部和加盟商盈利之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