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越 李世冰
今年4月16日,商務部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合作開展的農村金融創新試點項目在儀隴縣正式啟動,當天,全省首個民富農村可持續發展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民富中心”)在該縣正式成立。
作為非營利性農村社會化服務機構,民富中心旨在進一步探索小額信貸(微型金融)扶貧創新模式,建立農村新型金融服務體系。通過孵化、培育、支持、協調村級產業合作社與資金互助社,促進貧困社區互助合作和健康協調發展。
扶貧創新 資金互助
“2009年7月,父親被確診患上鼻咽癌,接下來的治療花光了家里所有積蓄,向親朋好友和金融機構借錢無望的情況下,我找到村扶貧互助社,借到3萬元救命錢。”12月28日,儀隴縣大風鄉金盆村村民李輝告訴筆者:“去銀行貸款,要有房產證或車輛等抵押物,農民哪有這些。即便有,也要等上半個月左右,實在太慢了。”
金盆村是該縣金融服務空白區,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和地方經濟發展因此受到嚴重影響。2009年,金盆村成立扶貧互助社,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則,村民自籌資金10萬元,加上政府配套資金15萬元,該村扶貧互助社啟動資金達到25萬元。今年,民富中心把金盆村納入農村金融扶貧創新試點村,入社資金達368萬元,社員在扶貧互助社借款更加方便。截至今年8月,李輝因父親生病、購買農用車、建房等累計在扶貧互助社借款7筆、30萬元。
“遇到操辦紅白喜事或其他急需資金的困難社員,可提供短期低息貸款或無息貸款,幫助他們渡過難關。”金盆村扶貧互助社會計王正洪說,今年,社員林可楊因兒子結婚急需用錢,扶貧互助社給他發放了5萬元貸款。
針對農民貸款“金額小,需求急”的特點,扶貧互助社利用農村熟人社會“知根知底”的關系網絡互相擔保,實現資金的有效互助,幫助農民解決燃眉之急。
儀隴縣總工會主席冷觀軍介紹,該縣借助民富中心平臺,利用互助社管理人員上崗保證金、歷年三金積累、風險撥備等資金以及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的項目資金,作為互助社之間的資金余缺調劑專項資金,先后為大風鄉金盆村、新政鎮柳樹店村等8個扶貧互助社解決專項資金290萬元。利用微博、微信等平臺,與一些公益機構交流,爭取公益項目,組織參與項目活動。
精細管理 化解風險
自2005年三蛟鎮昆山村扶貧互助社成立以來,該縣已成立扶貧互助社42個。為使全縣285個貧困村都能享受到扶貧互助社提供的相關服務,促進扶貧互助資金在縣域內橫向發展,該縣計劃到2016年底前,發展到70個具有一定資金規模的扶貧互助社。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該縣扶貧互助社累計發放貸款1100筆、2100萬元。截至目前,42個扶貧互助社資金余額達到1878.5萬元,其中,國家配套財政扶貧資金510.4萬元,農戶互助資金2502筆、1368.1萬元。幫助全縣30多個鄉鎮近8000戶農戶發展生產。
在民富中心的監督和指導下,扶貧互助社嚴格執行《儀隴縣農村扶貧互助社管理暫行規定》,強化內部管理,擴大服務覆蓋面,著力將“草根銀行的粗放式經營”轉變為“現代化新型金融機構的精細化管理。”
按照“誰放款,誰收回”的原則,扶貧互助社資金運營管理采取每月結息,到期一次性還本或提前還本付息的方式,逾期貸款率一直保持在3%左右。建立風險拔備制度,統儲“三金”(公積金、公益金、借款風險金)和互助管理人員的入社保證金,將上年末借款總余額的2%作為風險保證金。互助社管理人員為貸款人第一責任人,貸款人的家人或親戚作為擔保人,強化聯保人責任。增加貸款人基礎信息調查,作為貸款的原始資料。加強賬務管理,民富中心代管村級扶貧互助社的賬務,為全縣42個村級扶貧互助社建好總賬及各類明細賬。村級扶貧互助社管好入社資金、貸款卡片賬,確保賬務上下對口,賬賬相符。完善互助社社員和貸款人員的檔案管理,做到貸款人基本信息檔案與財務資料分開管理。
“目前,民富中心培訓扶貧互助社管理人員4次,進行現場指導、分組研討和針對問題培訓20場次,受訓人員達600人次。”縣扶貧互助指導監督中心主任李濤說,今年以來,民富中心將互助資金日常操作和管理技能培訓作為工作重點,培訓內容涉及財務基礎、互助資金日常操作規程、信貸風險管理等,較大地提升了互助社管理人員的業務技能和職業操守。
合作共贏 發展產業
目前,該縣仍有12.8萬貧困人口,多以分散的小農方式承包經營土地,生產規模小,商品率和勞動生產率低。該縣通過民富中心培育以農戶入股的村級扶貧互助合作組織,創新小額信貸扶貧方式,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促進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
“每公斤按30元保護價收購,市場價高按市場定價,有多少包銷多少。”觀紫鎮自生村合作社理事長王正東的答復讓村民王正元非常滿意。“今年土雞養得多,已掙了萬把塊了,到年底能賺更多。”王正元說,現在發展產業的時機很好,缺錢,互助社提供資金支持;缺技術,互助社技術員上門幫忙。
2011年,自生村成立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今年,該村被民富中心確定為以產業發展帶動資金互助的試點村。按照“生產發展統一規劃、技術指導統一培訓、產品銷售統一組織”的運行方式,自生村合作社把過去單獨的種養業協會統一組織起來,統一培訓技術人員,代表村民與種養企業、農貿市場銜接,以“訂單”種養方式幫助農民化解風險。
從“提籃叫賣”到結隊闖市場,合作社為農戶架起了致富橋梁。今年,自生村合作社發展跑山雞規模養殖戶12戶,年出欄跑山雞3萬只,創收近180萬元。“合作社組織養殖戶和公司簽訂保護價收購合同,公司每收購1只雞向合作社交1元發展基金。”王正東介紹,今年,合作社已積累2.4萬元發展基金,用于解決管理人員報酬、幫扶特困會員、技術培訓等。
目前,民富中心爭取到四川農業大學對自生村合作社的技術支持,組織社員代表到遂寧、射洪等地考察后,召開理事會、村民代表大會,70多戶農戶通過土地入股,流轉土地1000畝,發展榨菜、野山雞、中藥材等產業。
“以前種莊稼,除去一家人的口糧外,幾乎沒有什么賺頭。”村民王正成這次把家里的2畝多地以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今年他不僅收入土地租金600元,在合作社里打工掙了6000多元,年底還能分到紅利。
“農民必須加強合作意識,通過資金這一有效手段融入合作社的生產與購銷中,才能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實現增收致富。”儀隴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總工程師李承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