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2月以來,歐美國家對新冠疫苗的態度有了明顯不同,甚至有的還將其看成是“新冠肺炎疫情陰霾中出現的一線光明”。英國2日宣布批準使用美國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和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BioNTech)聯合研發的新冠病毒疫苗,成為全球首個批準該款疫苗的國家,《紐約時報》將其定義為“開啟一場在現代醫藥史上鮮有先例的疫苗接種行動”。而此前美國輝瑞、莫德納以及英國阿斯利康相繼公布其新冠疫苗的三期臨床試驗數據,也讓不少歐美媒體顯得很興奮。與此同時,由于尚未有中國企業或團隊公布疫苗的三期試驗數據,這也引來一些西方輿論的質疑,稱中國的疫苗研發缺乏“透明性”。俄羅斯總統已下令在下周結束前開始在全國大規模接種新冠疫苗,但此前西方輿論對俄疫苗的態度也是猛“踩”。這種對新冠疫苗厚此薄彼的態度,自然引起相關領域專家和各國一線醫務工作者的反感。
有褒有貶,才能“名利雙收”
“輝瑞疫苗成功得益于特朗普打造的‘公私合作關系’。”美國副總統彭斯11月初的這番夸獎,顯示出歐美政治人物對西方疫苗研發的情有獨鐘。隨后歐洲多國領導人紛紛道喜,歐盟還宣布會簽約購買輝瑞3億劑疫苗。當然,在追捧輝瑞疫苗是“在疫情和經濟寒冬中的救命稻草”“刺激美國經濟”等言論中,也有《紐約時報》等媒體質疑“市場對輝瑞疫苗的反應是不是有些過度”。
“全球疫苗競賽達到頂點,但在其有效性之爭定論前,可能沒有贏家。”俄羅斯《生意人報》12月1日的文章稱,俄“醫學中心”主任季馬科夫認為,歐美企業研發的疫苗“如此出色”是不可能的,完全是在夸大,也許是為了其股票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大幅上漲。
無論是政治人物的需要,還是股票市場的需要,對于為什么歐美疫苗的進展這樣抓人眼球,很少有西方輿論去回應這些猜測,但他們對中國疫苗的關注卻是多重角度。“與西方領先者不同,中國的疫苗制造商尚未公布其第三階段臨床試驗有效性的數據,也沒有多少現成的科學信息。”這樣的質疑近日在一些歐美國家媒體上不斷出現。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11月29日報道稱,“中國的疫苗可能在發展中國家具有‘吸引力’”,而且中國尚未公布多少有關其國產疫苗的數據,這種做法被認為是“不符合常規”。來自澳大利亞的傳染病專家戴爾·費舍爾還表示,此舉在西方將“不可接受”。
在西方,還有一種聲音:“中國在早期就將其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粉碎,因此喪失了在國內測試其疫苗的機會”,相反,美國肆虐的疫情反而使美國更快地得到有關疫苗效力的信號。密切跟蹤新冠疫苗研發進展的流行病學家、美國疾控中心前駐中國主管Ray Yip表示,“如果中國有許多病例,按說中國可能已比其他國家提前完成(疫苗)效力測試。”他近日還表示,“中國的中產階層或許更傾向于接種來自一家著名外國企業的疫苗”,“由于頻發丑聞,他們對中國國產疫苗的自信度相當低”。美國《科學》雜志報道說,阿斯利康和輝瑞都已達成與中國制造商生產其疫苗產品的協議,而Ray Yip預測說,“它們與國藥集團、科興生物和康希諾的銷量將是10∶1,而且它們的價格將是(后者的)的10倍”。
美國《科學》雜志11月25日刊文稱,“中國的疫苗努力正在沿襲一條迥異于美歐的路線”。西方大多處于領先地位的疫苗都依賴基因工程病毒載體、人工合成蛋白質和RNA片段等“時髦”技術。相比之下,中國4種領先的候選疫苗中有3種正在使用一種不再流行的“中堅技術”:可追溯至上世紀30年代第一種成功的流感疫苗的滅活病毒技術。
從技術角度的質疑同樣落在俄羅斯疫苗身上。莫斯科國立大學教授西多羅夫近日表示,為貶低俄疫苗,一些西方專家聲稱,俄用于測試和生產疫苗的標準低于西方。從西方國家對俄施加的政治壓力就是想讓俄變得更弱、更落后,在疫苗領域 它們也正在奉行類似的政策。同時,西方批評俄羅斯疫苗也是為了歐美制藥公司的利益,“如果在這場競爭中獲勝,它們就將占領世界大部分市場,名利雙收”。
俄羅斯學者在參與“今日俄羅斯”電視臺有關“爭奪市場:為什么西方國家不急于承認俄‘衛星V’疫苗的有效性”這一話題節目時表示,出于金錢和政治利益考慮,西方國家并不愿意承認俄疫苗的優勢。俄羅斯Finam Group公司分析師科列涅夫表示,盡管西方國家的疫苗可能也存在缺陷,但它們急于宣布自身在疫苗開發方面取得的成就。
“說美國贏得比賽還為時過早”
多位國內外相關學者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提到,歐美幾款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從數據上看都不錯,但還有一些關鍵問題尚未解決,如:疫苗的保護能持續多久?疫苗會導致嚴重的疾病和并發癥嗎?接種疫苗的人還能攜帶和傳播病毒嗎?疫苗在老年人中的效果如何? 美國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陳希分析說,由于最近歐美疫情愈發嚴重,所以民眾對疫苗產生了巨大期待,“似乎在隧道盡頭看到了燈光”。但實際上,目前美國的疫苗供應相當有限,只能優先為醫務人員和養老院人群接種,無法幫助大量的人,從短期看,這種期待可能過高了。
在國內疫苗專家陶黎納看來,歷史上mRNA疫苗還從未被大規模使用過,而輝瑞和莫德納都選擇了這樣的技術路徑。疫苗真正得到大規模使用后,一旦出現嚴重的副作用甚至死亡案例,可能會造成巨大的影響。一些美國媒體也提到,外部科學家尚未審查相關試驗數據,而且疫苗在現實環境下的表現也可能不如在臨床試驗中的效果好。
從研發過程看,中國并行推進滅活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重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減毒流感疫苗等5條技術路線研發,其中陳薇院士團隊、國藥集團和科興研發疫苗的一、二期臨床試驗進度都在國際上排名靠前。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2日在北京調研時提出,要繼續科學嚴謹推進疫苗三期臨床試驗,做好大規模生產準備和研究制定疫苗上市后的接種分配方案。
從技術角度分析,陶黎納認為,中國依然與美國在疫苗研發賽道的同一位置。中國的多款滅活疫苗雖然相比mRNA疫苗技術更傳統,但可以說是“久經考驗”,在安全性、顯示可操作性上存在優勢。他強調,對疫苗的評價要全面、科學,滅活疫苗是一種保險的選擇,對運輸條件要求相對較低,而且中國的技術路線是多元、同步的,未來擁有巨大的空間。
在歐美,也有對全球疫苗發展態勢相對客觀的聲音。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中國的滅活疫苗將比輝瑞公司的疫苗更容易在較貧窮的國家分發,后者需要昂貴的冷凍生產和儲存環境以及配套運輸網絡。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全球衛生高級研究員黃嚴忠認為,中國疫苗在巴西遇到的問題實際上可能會強化一種觀念,即中國對疫苗的安全性很重視,“現在說美國贏得了比賽還為時過早”。
一位不具名的國內免疫學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由于中國國內病例數太少了,不具備開展大規模臨床三期實驗的基礎,所以三期臨床試驗基本都在國外進行,一定程度上對試驗進度缺少主動性、把控力。除早前的巴西、阿聯酋等國,土耳其、墨西哥、智利等區域大國近期也和中國相關企業簽署了疫苗購買合同。11月底,印尼食品藥品監管局負責人表示,將把批準緊急使用科興疫苗的時間推遲到明年1月底,希望屆時能得到在印尼進行的試驗的中期結果。相關專家認為,這或許與中國疫苗尚未公布三期試驗結果有關,但只要中國及時公布數據,再通過“新冠疫苗供應計劃(COVAX)”的檢驗分發,國際社會會對中國疫苗有更客觀和綜合的評價。陳希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全球大部分地區還受疫情影響,解決這一困局需要多款疫苗,輝瑞、莫德納、阿斯利康的疫苗是遠遠不夠的。而且,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需要的是價格便宜、保存運輸方便的疫苗,這給予中國疫苗很大的空間。
部分西方輿論還將對中國疫苗研發的攻擊指向“緊急接種”。上月18日,國藥集團已對外宣布,在新冠疫苗的緊急使用方面,國藥集團現在已經在近百萬人身上進行使用,沒有接到一例嚴重不良反應的報告,只有個別的有一些輕微癥狀。國藥集團旗下有兩款在研新冠滅活疫苗,分別由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所屬的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和武漢生物制品研究所推進。從事涉外工作的李先生此前參加了中國生物的疫苗緊急接種,他對“中產階級不選用國產疫苗”的說法并不認可。李先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相信國產疫苗安全性是沒有問題的,他和一些外派人員都接種了國產疫苗。“我的很多同事都選擇接種疫苗,我也相信它能夠提供保護”,李先生說,他也了解到有外國媒體和專家質疑中國規模較大的緊急接種,“我認為這種說法一定程度上有政治因素的影響,有關部門一定是經過嚴格檢驗,才會決定開展緊急接種。如果中途出現問題,也會采取相應措施。”
美國艾奧瓦大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授斯坦利·珀爾曼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即使觀察期更短,只要對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了嚴格的監控,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就是值得做的。
“有效性比來源更重要”
目前,一些富裕國家已提前鎖定疫苗,直接與藥廠和疫苗研發團隊簽訂協議。根據花旗銀行的統計,發達國家已共同獲得新冠疫苗雙邊預購總量的85%。而據俄《生意人報》報道,在俄市場不太可能出現歐美公司研發的疫苗。
部分西方輿論對歐美中俄新冠疫苗厚此薄彼的態度也影響到一些國家。目前,牛津疫苗是巴西聯邦政府唯一撥款的疫苗。而圣保羅州政府一直支持布坦坦研究所與中國科興公司聯合開發的科興疫苗,且強調“科興疫苗的三期臨床試驗被證實是安全的”。目前,首批科興疫苗已抵達該州。《圣保羅頁報》等巴西媒體稱,“科學問題政治化”成為該國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巴西正在進行一場“疫苗戰”,總統博索納羅和圣保羅州州長多利亞觀點對立。多利亞稱,沒有任何“科學和健康”理由來阻止科興疫苗成為國家免疫計劃的一部分,“除非有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的原因”。巴西麥克肯茲長老會大學教授普蘭多認為,博索納羅是為了緊跟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步伐,營造意識形態立場。面對疫苗議題,博索納羅并不是在與醫生、科學家或者其他政治領導人對話,而是同社交網絡上民眾對話,因為社交網絡聚集了大量博索納羅意識形態的支持者。反對科興疫苗的人效仿美國反華言論,給疫苗貼上政治標簽。博索納羅的盟友、帕爾馬雷斯文化基金會主席卡瑪戈以及其他右翼勢力拋出陰謀論,以“來自中國”為理由試圖作出陰謀性的論斷。
巴西利亞圣盧西亞醫院急診負責人勞倫索表示:“作為醫生,我們不想知道疫苗的來源,我們要的是有效性。”《環球報》稱,不幸的是,如此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存在政治爭端,聯邦政府應關注保證巴西人獲得盡可能多的疫苗,但現在卻把所有的牌都放在牛津疫苗上,這樣做將會產生有害影響。
巴西一線醫生的心聲,與美國微生物學和免疫學專家斯坦利·珀爾曼的觀點不謀而合。斯坦利·珀爾曼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不認為這應該是一場競賽”。他強調說,“人們應更多關注不同疫苗之間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差異,而不是疫苗來自中國或美國”。[記者 趙覺珵 環球時報駐巴西特派記者 李曉驍 丁雨晴 柳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