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寧芝
當前,正處于呼吸道疾病高發季,流感、支氣管炎、慢阻肺等伴隨新冠肺炎一起進入到人們的生活。如何早期鑒別診斷出新冠肺炎?我們應該怎么做?11月17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梁宗安教授和四川省疾控中心主任醫師祝小平為大家進行了解答。
四川省疾控中心主任醫師祝小平(左一)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梁宗安教授(左二)
如何早期鑒別新冠肺炎?
先看在低風險區還是高風險區
梁宗安說,流感、支氣管炎、慢阻肺等均可能出現發熱和呼吸道癥狀,也可能存在影像學方面的表現,容易與新冠肺炎混淆。其中,支氣管炎、慢阻肺因為不是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容易鑒別處理;較為困難的是流感,因為流感與新冠肺炎都是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都是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需要認真鑒別。
如何早期鑒別新冠肺炎?梁宗安說,首先要判斷處于低風險地區還是高風險地區。
對于低風險地區,尤其要重視流行病學史,主要包括四點:第一,發病前14天內有病例報告社區的旅行史或居住史;第二,發病前14天內與新冠病毒感染者(核酸檢測陽性者)有接觸史;第三,發病前14天內曾接觸過來自有病例報告社區的發熱或有呼吸道癥狀的患者;第四,聚集性發病(2周內在小范圍如家庭、辦公室、學校班級等場所,出現2例及以上發熱和/或呼吸道癥狀的病例)。
“具備以上其中一條,結合臨床表現,就需要考慮是否可能感染了新冠病毒。”但以上第四點有可能為流感所致,其中核心是看有沒有“傳染源”,如果沒有流行病學史,是不可能感染新冠肺炎的。
對于高風險地區,病原學檢查是第一重要,尤其適合與流感的鑒別診斷。病原學檢查包括核酸和血清學實驗。
鼻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糞便等標本中檢測出新冠病毒2019-nCoV核酸是確診的依據,檢測下呼吸道標本(痰或氣道抽取物)更加準確。核酸檢測會受到病程、標本采集、檢測過程、檢測試劑等因素的影響,應規范采集標本,標本采集后盡快送檢。
血清學檢查是指2019-nCoV特異性IgM抗體、IgG抗體陽性,發病一周內陽性率均較低有些時候會出現假陽性,原因包括試劑本身陽性判斷值原因,體內存在干擾物質如類風濕因子、嗜異性抗體、補體、溶菌酶等,標本溶血、標本被細菌污染、標本貯存時間過長、標本凝固不全等,需結合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和基礎病等情況進行綜合判斷。當臨床懷疑新冠肺炎、核酸檢測陰性的患者或者病情處于恢復期、核酸檢測陰性的患者,血清學檢查可以確診。但是血清學檢查不適用于一般人群的篩查。
多病共存我們該怎么辦?
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祝小平說,目前在全球疫情加速蔓延的形勢下,四川省面臨的境外輸入病例導致本地傳播風險增大,現在已經進入了冬季,隨著天氣的轉冷,大家在室內活動的時間明顯多于室外,容易造成人群聚集和室內通風不良,也增加了傳染病傳播的風險,特別可能出現新冠肺炎疫情與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流行疊加,加大了防控復雜性和防控難度。
祝小平提醒機構和市民,冬季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加強流感等冬季高發呼吸道傳染病和不明原因肺炎監測、預警。加強鑒別診斷,盡早發現新冠肺炎患者,規范開展救治,降低流感等其他呼吸道傳染病與新冠肺炎疊加流行的風險。
第二,要做好重點場所、重點人群秋冬季常見呼吸道傳染病的防控。特別是大中小學校、養老和殘疾人福利等服務機構,要把流感、肺炎等疾病的防控作為秋冬季新冠肺炎防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接種疫苗是預防疾病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特別是60歲以上老年人、有慢性基礎性疾病、托幼機構兒童等人員要盡可能的去接種流感疫苗,減少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在密閉公共場所工作的,像售貨員、保潔員、服務人員、食品從業人員、客運站的服務人員,要加強健康管理和健康監測,做好戴口罩、勤洗手、戴手套等個人防護措施。
第三,第三,要開展好愛國衛生運動。保持環境的衛生清潔,做好公共區域,像電梯、樓梯、門把手,這些高頻次接觸的物體表面的清潔和消毒,堅持好日常衛生管理的制度。
第四,公眾個人應養成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尤其是要養成勤洗手、分餐制的習慣,咳嗽、打噴嚏時注意遮擋,養成戴口罩的好習慣。老年人、兒童、孕產婦等重點人群,盡量減少外出,科學佩戴口罩,避免到人群聚集尤其是通風不良的地方去。“只有養成的良好衛生習慣,樹立預防為主的理念,多病共防是完全能夠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