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一份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發布的《2020年薯片中外對比比較試驗報告》引發網友熱議,原因是報告顯示包括三只松鼠、鹽津鋪子、董小姐等品牌的薯片被檢出丙烯酰胺含量較高,超過2000微克/千克。
隨后,報告所涉及的企業以及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均發布聲明稱,我國并無丙烯酰胺含量限量的食品安全標準,不存在丙烯酰胺超標的說法,“薯片檢出致癌物超標”背離原意。我國為何沒有“丙烯酰胺標準”?薯片還能不能吃?為何網紅零食又現食品安全風波?盡管發布了聲明,許多消費者也還存在這些疑問。
為何我國沒有丙烯酰胺標準
據了解,天然的馬鈴薯含有較高的天冬酰胺,在超過120℃以上溫度條件下處理時,就有可能形成丙烯酰胺。1994年,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丙烯酰胺分在2A類致癌物中,將其定為對人類可能有致癌性物質。
2017年歐盟發布關于丙烯酰胺指令,制定緩解措施和基準水平以減少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其中薯片的基準水平值定為750微克/千克。深圳消費者委員會的比較試驗中,丙烯酰胺便是參照歐盟制定的薯片丙烯酰胺基準水平值(750微克/千克)判斷該樣品中丙烯酰胺含量是否高于基準水平值。
為何我國沒有相關“丙烯酰胺標準”?事實上,目前國內包括國外都沒有制定食物中丙烯酰胺限量的法規或標準,歐盟的基準水平值也只是用來驗證緩解措施有效性的績效指標,并非丙烯酰胺在食物中的安全限量,因此丙烯酰胺含量只能由生產商自行采取措施控制。
那又為何對有可能致癌的丙烯酰胺不制定安全限量標準?“所有添加劑或者所謂的致癌的物質,一定要跟劑量掛鉤,離開了劑量都是不科學的,這就沒法用國家標準去規定,應該由企業標準來衡量。”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告訴記者。
11月2日,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馬鈴薯食品專業委員會在官方網站發文稱,根據動物實驗表明,體內累計到80~130微克/千克/天體重的丙烯酰胺會中毒,不算代謝掉的毒素,換算成50公斤的人要吃2000公斤薯片。目前檢測出相關企業生產的焙烤薯片中丙烯酰胺的含量,在正常食用休閑食品范圍內不足以對人體造成危害,所以薯片可以放心吃。
難以達到“中毒”程度是不是就不用在意薯片中丙烯酰胺的含量?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在聲明“薯片檢出致癌物超標”背離原意的同時,也提議企業應該盡量改進食品加工工藝和條件,研究減少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途徑,此次風波涉及的品牌鹽津鋪子及董小姐也在聲明中表示,未來公司會對產品技術工藝進行改進,最大可能降低丙烯酰胺指標含量。
代工模式下質量控制難度大
網紅零食品牌陷食品安全風波已不是第一次。包括三只松鼠、鹽津鋪子在內,此次風波中的零食品牌,有質量問題“黑歷史”的并不在少數。
2017年年初,中國消費者協會對外發布的2016年“雙11”網購商品質量測試報告顯示,抽查的144款樣品中有34款樣品的相關測試評價指標不符合國家相關標準要求,“網紅零食”三只松鼠、良品鋪子等“榜上有名”;2017年8月15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3批次食品不合格情況,其中就包括三只松鼠的開心果,不合格的原因則為霉菌超標1.8倍;2019年年底,有用戶稱在京東三只松鼠旗艦店購買的“足跡面包”中吃出了蒼蠅;今年11月2日,記者在黑貓投訴上發現,三只松鼠相關投訴高達666條,內容大多指向產品質量問題,如吃到毛發、蟲卵、產品發霉變質等。
此次“致癌風波”中另一個品牌良品鋪子,過去也曾曝出過不少質量問題。在2016年底,四川省成都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通報良品鋪子子公司四川良品鋪子食品有限公司邛崍臨邛東街店銷售的金針菇(香辣味)不合格;2017年2月,湖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通報良品鋪子子公司湖北良品鋪子食品工業有限公司分裝的一款生產日期為2016年1月10日的原生腰果,產品抽檢不合格,原因是霉菌超標;黑貓投訴上,良品鋪子相關投訴高達462條。
質量問題接連不斷,或與網紅零食代工模式有關。據三只松鼠招股書披露,公司上游為原材料供應商、加工廠商、產品研發機構,下游為倉儲物流服務商等。從產品整個生產交易環節來看,產品的生產加工是交由代工廠做,而三只松鼠負責包裝與銷售。代工模式雖然可以讓企業“輕裝上陣”,但產品交給代工廠做,監管難度就增加了許多。
朱丹蓬認為,三只松鼠產品質量問題頻發,與其質量內控體系有很大關系,對代工廠的質量以及產品標準等監管力度不足,是出現上述問題的核心。既然選擇采用代工模式來拓寬商業版圖,那么就必須配套以完善的品控監管措施來保障產品質量。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三只松鼠的銷售費用高達14.47億元,占其營收的比重達20%,而研發投入只有3579.72萬元,只是銷售費用的2.4%,占營收總額的比重更是只有0.48%。鹽津鋪子、良品鋪子也存在這樣的情況,今年前三季度,鹽津鋪子的銷售費用為3.35億元,研發費用為3050.45萬元;良品鋪子的銷售費用為1.12億元,研發費用為126.35萬元。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網紅零食品牌通過技術研發完善品控監管系統這件事,顯然還沒有做好。
“在這個節點發生‘致癌風波’這樣的事,肯定會引發輿論風暴的。”朱丹蓬說,因為疫情之后,消費者已經把食品安全以及自身的大健康作為貫穿日常的管理元素,通過工藝的升級讓國人的健康安全系數提升,將是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抓手。記者 周中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