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世界鎮痛日?中國鎮痛周主題發布暨中日醫院疼痛醫學周?疼痛??漆t聯體大會開幕式在北京舉行,來自全國20多個省份的200多名著名疼痛學專家參加了大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韓濟生發布了今年的主題:“全球防治腰背痛年”。
大會現場
國家疼痛質量控制中心成立,促進疼痛學科發展
此次大會上,中日友好醫院受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的委托成立了國家疼痛質量控制中心。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郭燕紅專員及中日友好醫院院長周軍指出:之所以要進行疼痛質量控制,是為了促進我國疼痛診療服務的規范化、標準化、同質化,縮小地區之間、不同醫療機構之間的疼痛診療質量的差距,更好地為疼痛患者服務。
隨后,本次大會的主席、國家疼痛質量控制中心主任樊碧發教授暢談了未來疼痛學科的發展戰略,并啟動了《中國疼痛防控與健康促進戰略藍皮書》《周圍神經病理性疼痛診療中國專家共識》、卓越疼痛教育項目等一系列促進疼痛學科發展的合作項目。
中國疼痛健康指數首發:簡單直觀地評估我國人群疼痛健康狀況
由國家臨床重點???疼痛專科醫聯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合作的中國疼痛健康指數在本次大會上首次發布。該指數涵蓋疾病流行水平、疾病負擔、診療現狀及學科建設四個領域共16個指標。
中國疼痛健康指數構建為政府提供一個可以全面了解我國疼痛健康現狀,比較各地區疼痛疾病嚴重程度,疾病流行及控制情況的工具,可以監測、評估我國人群疼痛健康管理能力,助力疼痛管理水平的提高。據當天發布的報告顯示,目前北京、上海、浙江位列全國前三位。
正確認識疼痛,避免疼痛誤區
中國科學院韓濟生院士現場題字,中國醫師協會疼痛科醫師分會會長樊碧發、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主任委員孔靈芝、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張達穎、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軟組織疼痛學會主任委員王文、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疼痛專業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熊東林、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傅志儉、中國醫師協會疼痛科醫師分會副會長劉慧共同發布了“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項目疼痛防治主題口號——“發現痛,認識痛,解決痛”,并聯合呼吁公眾了解疼痛,正確認識疼痛。
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疼痛科主任張達穎教授在解讀口號時指出,對待疼痛,我們常常將它看作是一種癥狀,或者某種疾病的附屬品,我們期待它會隨著疾病的痊愈而消退,也會在面對它時習慣于“忍忍就過去了”。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權利,面對疼痛千萬不要忍。據研究顯示,超七成疼痛患者“忍痛”不就醫,僅28%患者首次疼痛1-10天內就診。
疼痛可分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為近期突然發生且持續時間較短的疼痛,常為許多疾病的一個癥狀,與手術、創傷、組織損傷或某些疾病狀態有關;慢性疼痛持續反復時間長,往往是急性疼痛的延續。骨關節炎、頸痛、腰痛、頭痛、癌痛等,均是常見的慢性疼痛,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人口老齡化、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以及慢性病等是引發疼痛疾病持續增加的因素。
大會現場
疼痛常見六大誤區
誤區一:疼痛能忍則忍,在無法忍受時才需要治療
疼痛千萬不能一忍再忍,一旦出現癥狀,就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慢性疼痛更應被視為一種疾病來看待。
1.疼痛會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影響患者的情緒和心理健康,導致睡眠紊亂、焦慮、煩躁,同時對各項治療的配合度下降。
2.持續的疼痛刺激能夠引起中樞敏化。中樞敏化后,神經元對疼痛刺激的感覺閾值降低,使疼痛的強度和持續時間增加,也會大大增加疼痛治療的難度。
3.術后患者若疼痛控制不良,影響術后快速康復。尤其是骨科關節術后,患者害怕疼痛而拒絕康復鍛煉,造成關節僵硬、肌肉萎縮,從而影響手術效果。
4.疼痛患者,如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若因疼痛影響日?;顒雍凸δ苠憻挘瑫黾庸琴|疏松、肌肉萎縮等風險,造成惡性循環。
誤區二:疼痛不是病,不用治
1.疼痛可以是某些疾病的伴隨癥狀,如高血壓繼發的頭痛、分娩痛等,也可以是疾病——疼痛性疾病,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慢性腰背痛等。
2.急性疼痛多是某些疾病的癥狀,而慢性疼痛大多數是一種疾病狀態。急性疼痛在治療病因的基礎上,以對癥治療為主;而慢性疼痛除了需要對癥,還需針對疼痛病因和發病機制綜合治療。
3.對于急性疼痛,往往是機體發生損傷或者病變的信號,務必到醫院及時就診治療。例如急性闌尾炎導致的腹痛,不能延誤,否則可能會導致腹腔感染、膿毒血癥等嚴重后果。對于慢性疼痛,會惡化、易化和泛化,造成惡性循壞,從而進一步影響睡眠、生活質量和心理。
誤區三:“打封閉”“治標不治本”,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1.“打封閉”即封閉療法,是把局部麻醉藥或者少量激素類藥物注射入痛點、關節囊等組織內。局部麻醉藥可以起到快速鎮痛的作用,局部少量激素可以發揮強大的抗炎作用,起到消除炎性水腫、促進炎癥滲出吸收、緩解肌肉痙攣、改善病變組織的代謝等作用,所以封閉療法不僅能緩解一時疼痛,還可以對疾病起到治療的效果。
2.封閉療法使用的是局部麻醉藥,不是阿片類藥物,一般不會上癮,雖然長期、反復、大劑量使用激素可能會出現依賴性及骨質疏松、股骨頭壞死等不良反應,但封閉療法每次使用的激素劑量較小,無須過分擔心,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3.2017年發布的《糖皮質激素在疼痛微創介入治療中的應用——中國專家共識》說明硬膜外腔、選擇性神經根阻滯治療中,中長效糖皮質激素的使用6個月內不超過3次,短效不超過5次;關節腔內糖皮質激素注射治療3個月1次,最長可連續2年。
誤區四:鎮痛藥物會上癮,盡量不用
1.老百姓常說的“上癮”有可能是疾病依賴所致,是因為軀體或者疾病的原因,患者真正需要長期應用鎮痛藥物,例如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需要長期服用激素等。
2.醫學上所說的“上癮”是指精神依賴及成癮性,指人產生一種要周期性或連續用藥的欲望,產生強迫性用藥行為,以便獲得滿足感或避免不適感。
3.耐受性是指機體對長期用藥產生的適應性反應,導致藥物作用減低,增加劑量仍能發揮鎮痛作用。
4.老百姓害怕的成癮藥物,常見的是阿片類藥物(包括嗎啡),吸毒人群容易成癮,但對疼痛患者成癮較為罕見。
5.服用鎮痛藥疼痛明顯改善,一停藥就復發,這種情況往往是疾病本身的緣故,比如一些退行性關節炎或慢性腰痛患者,疼痛會反復發作。
6.應用鎮痛藥物,無論是哪類止痛藥,皆需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醫生會根據原發疾病、合并疾病、用藥史等情況個體化選擇治療藥物。
誤區五:鎮痛藥物副作用很多,所以盡量不用
1.臨床上常用的鎮痛藥物包括非甾體類抗炎藥,阿片類鎮痛藥,抗驚厥藥、抗抑郁藥等多種類別,不同藥物的作用機制和不良反應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2.非甾體抗炎藥的確會存在胃腸道方面的不良反應,表現為上腹疼痛、惡心、消化不良等,嚴重者可出現胃十二指腸糜爛、潰瘍及危及生命的胃腸穿孔和出血。有相應高危因素的患者,謹慎使用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若病情需要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注意監測血常規、大便潛血等,若有不適,及時告知醫師。
3.鎮痛藥物所產生的不良反應不僅藥物特性有關,與個人體質、使用劑量、使用時間,以及是否具有藥物發生不良反應的危險因素也有關,因此,在選擇鎮痛藥物時,需與醫生溝通患者平時的健康狀況,既往有無鎮痛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史,伴有的疾病和服用的藥物,醫生會根據患者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藥物,將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降到最低。目前某些鎮痛藥物也開展了基因檢測來預測患者服用藥物的不良反應風險,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誤區六:完全消除疼痛才算有效
急性疼痛在致病因素去除后,大多能完全緩解,但慢性疼痛由于病因復雜,往往無法根治,需要長期治療,如糖尿病、原發性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慢性疼痛的治療目的往往是對癥治療、緩解疼痛、改善情緒、提高生活質量。試圖通過一次或幾次治療就能“根治”慢性疼痛的觀念并不科學,需要正確對待。
許多患者都是無法忍受疼痛時才會就診,甚至長期“忍痛”而沒有得到妥善的治療。與會專家等聯合呼吁公眾早期發現疼痛,正確認識疼痛,并及早解決疼痛,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