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讓倪萍潸然淚下?演員潘虹如何真情告白?看了12場演出的觀眾送來一份怎樣的禮物?9月27日晚,在央視三套播出的《大幕開啟》欄目聚焦上海歌舞團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這部榮獲“文華大獎”“五個一工程獎”的作品,在全國巡演超過150場,觀眾超過15萬人次。《晨光曲》段落在央視鼠年春晚亮相后再次爆紅出圈,而此次《大幕開啟》挖掘臺前幕后品不夠的細節、說不盡的故事,讓觀眾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更深刻的共鳴。
《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照
《大幕開啟》是央視推出的全新節目,向觀眾推薦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國家精品舞臺藝術。9月12日,節目攝制組來到上海國際舞蹈中心。當天下午,《永不消逝的電波》在這里上演了第150場,演出結束后,節目在劇場里錄制了5小時。臺上坐著主創、演員和專家,臺下坐著上海高校的青年學子以及不少熱心觀眾。一個又一個故事,將感動延續至午夜。
“這是整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它悲壯、它不朽”
《大幕開啟》是一場圍爐分享會,主創人員、特殊嘉賓、普通觀眾圍坐在一起帶來一場沉浸式訪談。錄制現場有來自同濟大學、上海戲劇學院等高等院校的學生,也有不少劇迷。一位“90后”觀眾帶來一個票夾,里面收藏了她看過30場“電波”的票根。
來自南通的觀眾錢俊帶來一份珍貴的禮物送給劇組——一枚渡江勝利紀念章,那是他外公的遺物。在他看來,“這是這枚紀念章最好的歸屬”。
錢俊的外公錢金山曾參與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外公曾經告訴我,當年打贏渡江戰役靠的是千千萬萬共產黨員的犧牲,劇中李俠發出的最后一份情報是國民黨江防圖。感謝你們,讓英雄在舞臺上重生。”小小的紀念章在演員們手中傳遍,許多人忍不住抹淚。
影視表演藝術家潘虹已“三刷”舞劇,再看仍是“初戀”。看著舞臺上李俠第一次撫摸妻子的孕肚、蘭芬最后一次回眸,她內心無比震撼。“我是看著孫道臨老師的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長大的,那是中國電影史的喜馬拉雅。如今,高峰旁又站起了一個‘小巨人’。這是整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它悲壯、它不朽。”
演員潘虹
動人的故事、充滿創意的編舞、富有感染力的音樂、精致的舞美和服裝……《永不消逝的電波》的成功,離不開劇組每一位演職人員對歷史的尊重、對藝術的敬畏。講起劇中的故事,臺上臺下許多人偷偷抹眼淚。
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已制作了近1200部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創造了中國當代舞劇的奇跡,“它真正走到了老百姓的心里,無論是白發蒼蒼的老人還是‘00后’年輕人,都能在舞劇中找到直抵內心深處的感動。”
“感謝你們,讓我真正看到了這些英雄”
“他倒在了,上海一個普通的雨夜。十五歲,本應該是在學堂里念書,在爸爸媽媽身邊,或是在田野里放風箏。沒有,一切他都沒有,小裁縫自己選擇了永遠的十五歲。為了新中國,他選擇了做一個光榮的共產黨員。”《大幕開啟》播出前,倪萍這段含淚講述以短視頻的方式在網上傳播開來。
倪萍深情講述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塑造了9個主要角色,“小裁縫”是其中之一,他的犧牲讓許多觀眾落淚。都說舞劇“長于抒情、拙于敘事”,但《永不消逝的電波》卻用創造性的方式,講述了復雜的諜戰故事,并把9個人物立在了臺上。
《永不消逝的電波》中李俠和蘭芬的扮演者王佳俊和朱潔靜本月雙雙獲得第30屆白玉蘭戲劇獎表演藝術獎提名。朱潔靜最初覺得蘭芬的故事寡淡平庸,人物不夠美,但在150多場演出之后,她越來越篤定、自信,覺得 “中國傳統女性的美有了新時代的答案”。錄制完節目,朱潔靜在朋友圈留言:“一切都珍貴,一切都值得,《電波》于我而言是喚醒真我的鑰匙。”
在王佳俊看來,李俠這個角色是英雄,但更是一個凡人。“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懂得愛,也會膽怯、無助。”跳了一場又一場,王佳俊與李俠漸漸融為一體,直至“角色長在了身上心上”。他說:“投入每一場演出,讓觀眾通過紅色題材舞劇走近革命先烈,是我當下最重要的責任。”
演出現場,一位觀眾將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當日的《人民日報》送給王佳俊,因為他所扮演的李俠,沒能等到黎明的曙光。還有一個13歲的小觀眾,對臺上的演員說:“感謝你們,讓我真正看到了這些英雄。我希望你們那個時代的精神能真正傳到我們這一代人身上,才能有真正美好的未來。”(吳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