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村里干工作,倒貼何時休
日常辦公經費解囊相助,項目工程費用舉債墊付,公務接待考察自掏腰包……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一些村干部在倒貼集體工作開支。受訪基層干部表示,讓村干部自掏腰包辦公家事并非基層工作的正常機制,有損村干部干事創業積極性。
1
“當干部要吃虧”異化為倒貼成“無底洞”
半月談記者近期在中部某省一已摘帽貧困村了解到,今年前7個月,該村公用賬戶里的辦公經費不足6000元,但該村每月公用電費就得約3000元,每年打印費為3000元至4000元。“村里只要因沒交費停電了,電費就得我掏。”該村村支書說。
該村集體收入一窮二白。這名村支書是該村在外做生意的成功人士,當初村里選她回村當干部,也是希望她能為村里發展做貢獻。
該村支書也做好了“當干部要吃虧”的打算。2015年村里修硬化路,項目撥付資金90萬元,只夠鋪路面,配套設施缺錢,她墊付30萬元。該村申請省級傳統村落,做村莊保護發展規劃,花費11萬元,其他村干部湊了7萬元,她自己墊付4萬元。環境整治、道旁綠化……保守估計,該村支書每年往村里倒貼20萬元。
“貼進去的錢,我也沒打算讓村里還,或者找政府要。”該村支書說,可光安排任務,不給錢,或者先干活后給錢,給錢又淪為空話,這不是正常的工作機制。
該省東部一名干了12年村支書的老支書也反映,他往村里墊的錢超過10萬元。“兩個孩子在外邊打工,我有時候得問他們要錢。”老支書說,到目前墊付的錢沒有說法。
2
活多錢少、畫餅充饑、
報銷無門是倒貼成因
村干部倒貼干工作在山區、經濟基礎差的地區比較常見。究其原因,受訪基層干部認為,一是不少村集體經濟薄弱,而現在基層任務多、活動多,上級辦公經費撥付不及時、不充足,造成村干部墊付、拖欠、倒貼問題。
二是落到村里的項目預算不足,資金撥付不足。一些修路項目只管路面,不管路基、路肩;一些項目只管后期施工,不管前期設計;一些“先建后補”項目甚至淪為“畫餅充饑”。
一名鄉鎮黨委書記舉例說,鄉村公路項目的資金撥付標準是20萬元/公里,但這是多年前定的標準,現在材料、人工漲價等原因,修1公里路需要50萬元,資金缺口就需要村里想辦法。
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高虹鎮虹橋村工作人員(右)將村級財務支出憑證張貼在村級事務公開欄 徐昱 攝
三是村里的一些費用開支無法入賬,只能轉嫁給村干部承擔。比如,現在參觀考察、學習交流多,很多時候會產生必要的接待費用。這些費用無法報賬,只能村干部自掏腰包。
四是即使村里有集體收入,但一些地方資金使用申請時,需層層報簽、層層擔責,反復跑、多次跑,村干部等不及或不愿費這個勁兒,只好自掏腰包。同時,也有村莊近幾年剛有集體收入,村干部“摸不準政策,怕用得不對挨處分,沒人敢動”。
五是一些上級安排的任務令村干部、村集體難以翻身。基層干部反映,有時上級安排任務,不談給不給錢,也不管村里有沒有錢,壓著基層干部完成任務,很多村集體債務、村干部墊付資金就是因此攢下的。比如,有的鄉鎮安排秸稈禁燒任務,村干部先墊付保證金,若發生焚燒秸稈事件,就從保證金里扣錢。
3
經費撥付應及時充分,
項目工程該量力而行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劉剛認為,要改變村干部“倒貼”的現狀,要加大財政保障力度,將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和村干部基本報酬等納入預算,縣鄉兩級公共財政支出要加大傾斜力度,做到及時撥付,不得拖欠、挪用。
同時,培育發展集體經濟,增強村級組織對符合條件資金進行統籌使用的自主權,優化資金審批、監管流程,集體收入允許村級自我補充,合理使用。
受訪基層干部建議,鄉村工程項目的資金撥付標準應適時調整,并保障項目資金能及時充足到位。同時,村里申請項目,或上級政府部門為村里安排項目時,應結合村里的經濟狀況提前評估,上級政府部門尤其要聽取基層的意見,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不搞高壓攤派。(記者 李亞楠 韓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