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9月11日訊(記者 彭瑤)國新辦今日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介紹,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環境容量50%以上、大氣氧化性增強、氣象條件不利、區域傳輸影響四個原因相互疊加,造成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重污染頻發。
區域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超出環境容量50%以上
趙英民說,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即“2+26”城市)高度聚集重化工產業,以煤炭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以公路運輸為主的貨運方式,導致了區域內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單位國土面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5倍。除二氧化硫以外,區域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超出環境容量50%以上,部分城市甚至超出80%-150%。此外,由于秋冬季取暖,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平時額外增加約30%。
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以下簡稱“攻關項目”)在“2+26”城市布設了109個采樣點,采集了5.8萬多個樣品,在線測定了49萬條化學組分數據。2018-2019年秋冬季的PM2.5來源解析表明,工業和民用散煤、柴油車對區域PM2.5的貢獻分別達到了36%、17%和16%。在工業源中,鋼鐵焦化行業的貢獻最大,其次是水泥行業。
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濃度高造成大氣氧化性增強
大氣中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濃度高,造成大氣氧化性增強,是重污染期間二次PM2.5快速增長的關鍵因素。趙英民表示,PM2.5一部分是直接排放的,但是還有一部分是由于排放到空氣中的氣態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通過二次轉化,在空氣中形成細顆粒物。2013年以來,空氣中污染物轉化成顆粒物的二次組分占比從40%上升到50%左右。在重污染期間,顆粒物組分以二次污染物為主,比例能達到60%甚至更高。
“區域內氮氧化物和VOC的濃度高,在大氣中發生快速的光化學反應,導致大氣氧化性總體處于高位,這是促使空氣中氣體污染物轉成二次PM2.5的決定性因素。”趙英民說,北京市的大氣氧化性比倫敦、東京等城市大約要高出2-3倍。高氧化性也導致區域重污染期間二次轉化速率升高3-5倍。“大氣氧化性推動氣態污染物轉成PM2.5,同時也會在夏天推動臭氧形成。因此控制大氣氧化性,是下一步協同控制PM2.5和臭氧的交叉點和關鍵點。”
不利的氣象條件導致區域環境容量大幅降低
趙英民指出,不利的氣象條件導致了區域環境容量大幅降低,是重污染天氣形成的必要條件。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位于太行山東側和燕山南側的半封閉地形中,存在“弱風區”,同時該區域上空,對流層有“暖蓋”的結構。大氣擴散條件“先天不足”,環境容量較小。受氣候變化的影響,2000年以來,區域環境容量整體呈現下降態勢。環境容量還呈現季度和月度差異。總體而言,秋冬季比春夏季環境容量平均小約30%,1月份的環境容量約是7月份環境容量的一半。
區域傳輸對PM2.5影響顯著
此外,區域傳輸對PM2.5影響顯著,各城市平均貢獻率約20%-30%,重污染期間進一步增加到35%-50%。趙英民解釋說,大氣污染治理開始階段,本地源對本地環境質量影響比重較大。隨著污染治理的深入,本地源占比逐步減少,外來輸入逐步增加。
攻關項目對2013年以來近百次的重污染天氣過程的分析表明,重污染期間,區域傳輸對北京PM2.5平均貢獻率約45%,個別過程可達70%。污染物在區域主要有三個傳輸通道,西南通道即河南北部-邯鄲-石家莊-保定-北京一線,傳輸頻率最高,輸送強度最大,重污染過程平均貢獻率約20%,個別重污染過程可達40%。東南通道即山東中部-滄州-廊坊-天津中南部沿線。偏東通道即唐山-天津北部-北京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