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到來的“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要著眼長遠、把握大勢,開門問策、集思廣益,研究新情況、作出新規劃。
近日,人民網記者采訪了多家汽車產業的頭部企業,他們普遍表示,只有通過加快發展動能的新舊轉換,順應時代發展,通過理念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向創新深處謀發展,尋機遇,才能在“十四五”時期更為復雜的市場環境中構建核心競爭力,在市場中占據有利地位。而其中,以“新四化”為趨勢,以“軟件定義汽車”為主流思想的創新模式,成為汽車產業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過程中,車企制勝的關鍵。
軟件建設能力將成為未來汽車核心競爭力
“新四化”趨勢下,智能化已成為汽車工業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軟件正在成為汽車價值的關鍵權衡因素,而軟件建設能力的高低也將成為車企差異化競爭的核心。
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汽車界資深專家陳光祖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軟制造將是改變新時代汽車之本,“軟件因子”’將成為汽車業高質量發展的中樞。
當“軟件定義汽車”時代到來,產品能力開始逐漸成為附加分選項,自動駕駛、智能化駕駛體驗等變成了消費者更為關注的要素。摩根士丹利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到2020年,車輛的硬件價值將占車身價格比例的40%,軟件占40%,車輛提供的內容價值占20%。如何提供無形性和不可分離性較高的軟性服務,已成為整車企業必須要面對的課題。
北汽新能源黨委書記、總經理劉宇在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即將到來的“十四五”時期,北汽新能源在打造產品的過程中,將“從硬到軟”,更加重視在軟件層面的研發。基于這樣的前提,北汽新能源與華為成立了“1873戴維森創新實驗室”。
劉宇表示,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涉獵廣泛,尤其是圍繞著芯片的系統開發、集成應用、控制器等。北汽新能源非??粗腥A為的算力,未來雙方將圍繞幾方面強化公司在智能化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包括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產業前瞻布局等。
無獨有偶,上汽集團也在近日公布,“零束”軟件中心正式確立。通過自建“零束”軟件開發體系,上汽聚焦智能駕駛系統工程、軟件架構、基礎軟件平臺和數據工廠,包括SOA軟件平臺、新一代中央集中式電子架構、云服務平臺、算力芯片、汽車大數據平臺、邊緣人工智能應用、智能駕艙系統、數據及網絡安全等軟件研發,旨在智能網聯汽車云管端基礎技術架構和方案、架構產品和技術服務等相關領域樹立競爭力。
在今年的成都車展上,長城汽車也發布了“檸檬、坦克和咖啡智能”三大技術品牌。據長城汽車產品數字化中心、用戶體驗中心主任蔡徳暄介紹,咖啡智能是整車智能化品牌,涵蓋智能座艙、智能駕駛以及全新電子電器架構,代表著長城汽車從汽車企業向全球化出行科技去轉型的數字引擎。
“軟件定義汽車” 更要以硬件為基礎 以人才為驅動
在陳光祖看來,傳統汽車的競爭主要是爭市場、爭利潤,而在當前全球汽車企業重組兼并的背景下,圍繞于軟件技術建設的“軟戰爭”則聚集在汽車產業的系統工程上,是一場全方位、以科技為手段的整合性戰略爭奪戰。
另外,雖然“軟件定義汽車”幾乎成為業內共識。但在包括陳光祖在內的不少專家學者看來,軟件定義汽車首先是要有硬件基礎,不光是具體的物理基礎,還要包括汽車內組織架構根據軟件定義汽車去做變更。
事實上,互聯網思維中倡導的以用戶為中心,持續打磨產品的設計理念,對傳統汽車產業的創新進步具有很大幫助。但是過程中所慣用的敏捷開發、快速迭代、卻難以在重資產的汽車產業完全套用。需要有成熟穩定的標準化基礎硬件支持,并且要具備良好的架構設計。
陳光祖也表示,軟件定義汽車首先是要有硬件基礎,不光是具體的物理基礎,還要包括汽車內組織架構根據軟件定義汽車去做變更。
在數字化方面,要搭建全產業鏈數字化技術平臺,用優質數據打造一體化解決方案,助力汽車軟制造業運行并優化流程。在電子化方面,需在計算機微處理器、集成電路和基礎元器件等領域持續創新,不斷提升汽車電子化水平,特別是要高度重視芯片這一未來汽車的“心臟”,它是構成汽車電子化的基石。
這也是北汽集團聯手華為的底層邏輯。華為芯片的強大算力,將成為未來智能汽車發展的重要先發優勢。
陳光祖表示,軟件決定產品性能,但是硬件決定產品的天花板,再強大的功能也要依托硬件的實現,軟件定義汽車的前提是要做到硬件標準化,進而實現軟硬分離。同時,即便科技進入高度智能時代,仍然離不開人的作用。要發展高水平軟制造業,關鍵在于發展軟科學。
“我國軟科學與國際大型智庫的水平仍有差距,特別是在汽車產業上深入應用還很不夠。我們一定要用好它,從中國國情出發,發揮軟制造業的作用,高質量發展汽車業,探索建立汽車強國的可行方案。”陳光祖表示。
“軟件定義汽車”轉型并非易事
目前,雖然創新發展的趨勢已經明朗,但是對于汽車產業來說,轉型并非易事,這意味著從未涉足過軟件的車企要傾注大量資源,甚至企業目標與愿景也將隨之改變。更為艱難的是,車企需要警惕的對手或許早已不單單是主機廠,也可能會是軟件、科技、零部件等不同行業的公司。
某車企中從事軟件開發的工程技術人員告訴記者,在他看來,隨著汽車產業中軟件逐漸發揮越來越多的作用,以互聯網思維,倡導用戶為中心的軟件工程師,將在汽車的設計、生產制造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這些“互聯網人才”與汽車產業中的“傳統人才”如何融合協同,高效合作,將是未來每一個汽車企業在轉型過程中都必須要面對的課題。唯有采取開放包容的姿態,互相理解,才能夠彼此吸收所長,順利實現轉型。
此外,除了技術的進步與迭代,智能網聯行業還需要標準,讓軟件定義汽車有標準可循。今年4月,工信部發布《2020年智能網聯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稱加快完善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建設,實現《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智能網聯汽車)》第一階段建設目標,形成能夠支撐駕駛輔助及低級別自動駕駛的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
標準固然重要,但背后的困難仍擺在眼前。對我國民族汽車品牌車企而言更是如此。眼下,需要直面的現狀是我國電動軟件產業起步較晚,跨國車企掌握了大多數的關鍵技術并設置了較高壁壘。“軟件定義汽車”時代已經來臨,中國品牌需要加強自主創新能力,不能停留在比拼續航里程的怪圈中,而是要下功夫在充電體驗和科技研發之上。如此,才能在服務和軟件比拼的新賽道上獲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