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社區居民全部搬新居,住上花園式小區
一邊是繁華的都市,一邊是零亂的村莊。在圓明園和清華大學之間,有一片占地面積約8.3萬平方米的平房社區——水磨社區。生活在那里的居民,常年面臨著走路難、吃水難、取暖難,私搭違建將本就不寬敞的道路擠成了小縫,生活條件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
今年初,海淀區海淀鎮啟動“三山五園”地區(東、西水磨)改造項目,目前騰退完成率超96%,不少居民已經搬進新家,花園式小區讓居民開窗見景,大家由衷感慨從此“憂居”變“優居”,開啟了新的幸福生活。
水磨社區有“三難”
居民生活存“危機”
高長海一家在水磨社區生活了30多年,地處圓明園和清華大學之間,以中關村北大街為界,分為東水磨和西水磨,其中東水磨緊鄰清華大學西墻,西水磨緊鄰圓明園東墻。這里舊稱水磨村,曾經是依靠水來推磨,給圓明園磨面粉的村子。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村子周圍還有不少農田,當時這里只有百余戶居民。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關村逐漸熱鬧起來,院子里私搭亂建多了起來。
“雖然地處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景區核心地區,與名校相鄰,但是你們都想象不到,這里的生活條件有多差。”高長海回憶說,從2005年開始,水磨社區逐漸成為中關村打工者的大本營,稍微富裕的村民將自己家的房子翻蓋成三層小樓,建筑肌理也開始改變。如今,村子里已經蓋滿了各種小樓。越向里走,樓越高,路越窄,最窄的地方只有一米多,家用轎車都進不來,更別提消防車了,一旦出現火情后果不堪設想。用高長海的話說,生活在這里,可以用“危機四伏”來形容。不僅如此,社區里80年代鋪設的管線已不堪重負,每到夏季用水高峰都會停水;冬季沒有集中供暖,各家各戶只能燒煤過冬。
走路難、吃水難、取暖難,成為水磨社區留給高長海的最深印象。
年初啟動改造騰退
辦完手續住新居
為了讓居民搭上小康生活的快車,改善人居環境,今年初,“三山五園”地區(東、西水磨)改造項目正式啟動。根據規劃,水磨社區將整體拆遷騰退。今后,西水磨將進行綠化;東水磨擬建設商業服務綜合體,織補中關村大街功能;水磨社區的居民則全部搬新居,住上花園式小區。
早在簽約之初,高長海挑選好了自己心儀的房子,并辦理了交付手續。北青報記者跟隨高長海來到了位于西北旺鎮唐家嶺地區的新家——萬和嘉園小區。“這里距離水磨社區大約10公里車程,小區與中關村森林公園僅一路之隔,環境十分優美。”高長海笑著說,“我選的是現房,90平方米左右,我和老伴兩口人住足夠了。沒簽約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開始各個地方逛家具家電了,新房子要有新氣象啊。”
高長海的新居布置得干凈整潔,天氣晴朗的時候,溫暖的陽光能從窗外透過來,格外溫馨。“在水磨那邊住了多少年,屋里就多少年沒見過陽光,白天進家就得開燈。你看現在多好,又寬敞又亮堂。這住著多舒坦啊!”
新樓時尚又美觀
居民出行心里安
北青報記者在現場看到,高長海居住的萬和嘉園小區里,高高矗立的樓房時尚美觀,整潔的道路上設有健身步道,樓宇之間樹木林立、綠草如茵。為使居民出行更加安全有保障,小區內部實現了“人車分流”,同時,專為殘疾人、老年人等弱勢群體提供了無障礙設施,適應老齡化社會的發展趨勢。
“你看這樓距、這綠化、這環境,相當好!早晚我去旁邊的森林公園遛個彎兒,那是什么心情!以前想都別想。”高長海的臉上寫滿了幸福。此外,家家戶戶配備太陽能供熱設備,居民可根據自身實際用途使用太陽能熱水。供暖系統采用燃氣壁掛爐分戶自采暖,極大提高了舒適度和能源使用效率。
實施改造騰退,不是簡單的舊房搬新房。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小區規劃設計還充分考慮回遷居民需求,將配套建設一處中學、幼兒園和養老院,補齊當地服務功能和配套設施短板,讓居民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果。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
延伸
海淀區水磨社區騰退完成率超96%
據海淀區海淀鎮副鎮長劉曉東介紹,目前“三山五園”地區(東、西水磨)改造項目的騰退完成率已經超過96%。居民可以在原有效騰退面積1:1置換新房的基礎上,按政策規定的比例系數額外優惠選購一定面積的安置房。
除東水磨、西水磨外,海淀鎮還有掛甲屯、福緣門、二河開、騷子營、董四墓、大有莊6個待拆遷騰退區域。被騰退居民一部分將安置到位于西北旺鎮唐家嶺地區的兩園之間棚改安置房項目。該項目總建設規模約60萬平方米,占地面積約41公頃,計劃分為三期建設完成。“三山五園”地區(東、西水磨)改造項目安置房為兩園之間棚改安置房一期和二期。其中,安置房一期萬和嘉園小區已經交付使用。棚改安置房二期正在抓緊施工建設,預計在2022年交付使用。文/本報記者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