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9日電 將于8月10日出版的第15期《半月談》刊發記者胡正航、黃耀滕、趙曼君采寫的文章《激活老舊村莊,不止于危房改造》。全文摘要如下:
當前,國家加大農村危房改造力度,許多農民住上新房。但有的村重建設輕開發,未能及時拓展村民增收渠道,“有新房沒新村、有新村沒新貌”現象仍有存在。廣西玉林市結合“旅游+”“生態+”等新業態激活老舊村莊,老村不僅換了新貌,更為村民的小康生活添了熱鬧。
破敗老宅換新顏,“空心村”熱鬧了
20世紀90年代初,玉林市福綿區福綿鎮十丈村村民陸續外遷居住,占地近百畝的老村逐漸閑置,舊房屋無人打理,成為“空心村”。
2018年1月,十丈村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動工,政府邀請專業設計團隊對傳統民居進行生態修復、改造和提升,并融入農村污水處理、有機農業開發等內容。在整體設計下,全村基礎設施煥然一新,村落景觀別具一格。
如今,老村一些破敗的房屋經過修繕,已恢復居住功能。貫穿全村的小溪清澈見底,戲臺、茶館、村史館等具有鄉土特色的配套設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中午時分,村中一家名叫“豐收大食堂”的餐館內人聲鼎沸。開設這家餐館的十丈村村民陳勇說,現在村里成了景點,旺季時餐館一天的營業收入最高可達2萬元。
在北流市新圩鎮河村,一批建于清末民初的老宅已完成修復,村中建有圖書館、咖啡屋和藝術工作室。這些老宅富有嶺南特色,吸引不少人前來參觀游覽。
激發村民內生動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
政府主導的老村規劃修復工程增強了村民的獲得感,村民參與鄉村振興建設的積極性由此大為提升。
在福綿區成均鎮六塘村南塘屯,南塘屯鄉村振興理事會“80后”副會長王勇堅正帶著近10名年輕村民改造村容村貌。王勇堅說,理事會今年2月成立后,便推進全村人居環境整治,許多年輕人留下來義務投工投勞,開展“三清三拆”等工作。
“目前,南塘屯村民共捐款11萬余元,投工投勞2500多人次,幾乎沒有動用政府資金?!绷链妩h支部書記羅有容說。
村子有了精氣神,吸引來開發者的注意。玉州區仁東鎮鵬垌村有數百年建村史,村中古民房、碉樓、古城墻等保存較完好,還建成了嶺南古村落遺址文化公園。參與鵬垌村旅游開發與經營的旅游公司負責人柒棋烽介紹,鵬垌村修復涉及古宅,村民以宅基地30年租期作價入股,占股10%,每年根據經營收益按股分紅。
“村民的入股分紅收益每年有15萬元到50萬元,同時村民可以自主經營民宿、服裝出租、農家樂等項目,現在有20多戶農民借古莊項目搭售自種農產品,每戶每年能多賺2萬元到5萬元?!逼馄宸檎f。
文旅結合喚醒美麗鄉村
半月談記者在河村看到,紅磚砌筑的休憩長廊復古而又不失鄉村情調,土地平整后的老宅基地上種植的果蔬生機勃勃,老宅區內的小道也頗有“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韻味。休憩長廊內,幾位村民正在休息?!巴砩线@里會更加熱鬧,每天我們都會過來散步?!?7歲的河村村民楊繼勤說。
在十丈村,一度人跡罕至的老村區域如今成了村里最熱鬧的地方。88歲的村民陳吉輝告訴半月談記者,他們一家人于1999年搬入新房后便很少回來,祖屋閑置無人打理。
“我們對祖屋的感情深,現在看到祖屋修復如初,我們心里特別高興。”陳吉輝說,村里開發旅游后,每天都有游客到來,村里變得更加熱鬧,祖屋出租還能得到一筆租金收入。
發展鄉村旅游,往往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按照文旅結合的思路,河村發展起農村集體經濟新業態?!耙呀浻袔孜划嫾液鸵粋€樂隊來承租村里的舊房,對從事文化產業的承租人,我們會免去他們半年或一年的租金?!焙哟羼v村第一書記吳海英說。
柒棋烽說,通過挖掘歷史、修繕故居,把文化還給鄉村,鄉村真正聚集了人氣,如今經濟效益已開始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