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提高新冠病毒檢測能力有關情況。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王江平在會上介紹,截至7月末,我國核酸日檢測能力達到484萬份,具備核酸檢測能力的醫療機構4946家,檢測技術人員達到3.8萬余人。已累計向全國各級醫院、疾控中心、海關口岸、第三方檢測機構發送試劑近2億人份,設備1.2萬余臺,實現了“應檢盡檢”“愿檢盡檢”。
王江平表示,總體看來,目前我國核酸檢測試劑和設備生產能力能夠滿足當前常態化疫情防控需要。下一步要持續推進核酸檢測能力建設。在加強生物安全風險防范前提下,確保秋冬季前實現全國三級綜合醫院、傳染病醫院、各級疾控機構及縣域內1家縣級醫院具備核酸檢測能力。
科技部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司司長包獻華介紹,疫情發生以來,科研攻關組把檢測試劑的研發作為應急攻關重點方向之一,成立檢測試劑專班,與相關部門建立了“研審用”聯動的工作機制,組織動員產學研各方面優勢力量加強研發。根據不同階段的疫情檢測需求,快速研發推出了一批檢測試劑和產品,實現了檢測技術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突破。
據悉,目前,我國核酸檢測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常規檢測,二是快速檢測。常規檢測技術成熟,一次性檢測量大,但是用的時間相對長一些,適用于醫院等檢測人員集中,對時間要求相對不高的場景。快檢產品用的時間短,手段更便捷,但是單次檢測量小,適用于小批量的隨到隨檢的場景。
“常規檢測時間一般在4小時左右,最多一次可以檢測96個樣本,靈敏度從最初的每毫升1000個拷貝,現已提升到每毫升100個拷貝,實現了感染者攜帶較少病毒也可以有效檢測出來。快檢產品目前已經有7家生產企業獲得了注冊審批,其中最快的產品可以在30分鐘內完成檢測,效率最高的產品最多一次可以檢測48個樣本。”王江平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