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行的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2020年會上,呼吸科專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黨委書記瞿介明提到,在疫情防控中,除“無癥狀感染者”外,“隱性感染者”也值得關注。
瞿介明說,無癥狀感染者不會憑空產生,它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潛伏期的無癥狀感染者,即在疫情發生地區暫時還沒有表現出發病癥狀的患者;第二類則是關注不夠的隱性感染無癥狀感染者,他們的核酸檢測呈陽性,但在陽性轉陰的整個病程期間,患者始終沒有發熱、咳嗽、不適等癥狀,肺部影像學報告也可能不呈現明顯病灶。
瞿介明說,對于這兩類無癥狀感染者,應該做好區分,“前者轉歸確診病例后,會得到充分的診療與重視;而隱性感染者在病程過程中依然與患者一樣有排毒期,可能時長較短,或病毒負載量略低,但同樣帶有傳染性。”
據悉,目前全球尚未有大樣本專門基于隱性感染者的研究。
在瞿介明看來,隱性感染者的管理是目前全球新冠疫情防控的一大難點,“目前,我國采取的防控措施為:對新冠肺炎確診或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觸者、歸國或來華人員等重點人員進行集中隔離,那么,在觀察14天后,隱性感染的無癥狀感染者自動轉陰,潛伏期的無癥狀感染者逐漸發病,成為確診病例。”他坦言,由于核酸取樣等問題,可能存在假陰性,造成一定的誤診率,因此一段時間內多次篩查和檢測,以及加快核酸檢測試劑的研發力度和操作流程標準化,聯合血液抗體檢測等其他檢測手段是目前可行的方案。
隨著氣溫逐漸增高,瞿介明提醒:第一,在密集、通風不好的場所,仍主張佩戴口罩,勤洗手、勤洗臉;第二,不只是海鮮食品,所有生食均建議煮熟食用;第三,如有條件,大型會議等仍以線上遠程形式為宜。必須線下活動時,應保持個人間距,因為測量體溫并不一定能保證監測到隱性感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