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紀實
儀隴縣賽金鎮潮水壩村
5月24日,全省貧困縣摘帽和產業扶貧現場推進會在南充閬中市召開;
5月15日上午,全國深度貧困地區激發內生動力研討班在南充開班。
時間再往前推移,南充“日暗訪日通報”暗訪督查機制得到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汪洋的肯定性批示。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脫貧奔康產業園”模式、暗訪督查等南充經驗做法在全省全國推廣;全國扶貧督查與信息工作培訓會、全省“農村電商+精準扶貧”現場會、全省產業扶貧現場會、全省金融精準扶貧現場會、全省就業扶貧現場會、全省教育扶貧現場會等20多個國省脫貧攻堅現場會在南充召開;全國200個市(州)和縣(市、區)到南充學習考察……
南充9個縣(市、區)中,僅國家級貧困縣有4個。2014年,全市有1290個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9.1萬戶、57.7萬人。如今,共退出貧困村794個、脫貧49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10%降為1.5%。
市委提出,脫貧攻堅是“天大的事”,要使“天大的力”、盡“天大的責”。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南充矢志不移,鏗鏘前行。
產業扶貧 建起脫貧奔康產業園
初夏時節,儀隴縣馬鞍鎮險巖村里各色野花都開了,紅的、紫的、粉的、黃的,十分美麗。像花兒一樣燦爛的,還有村民張守方的笑臉。
“香菇豐收時,三天賣了1萬多元。”從2015年10月,張守方開始種植香菇,預計今年純收入將超過10萬元。
62歲的張守方曾是險巖村出了名的貧困戶:三個兒子有兩個殘疾,家里很窮,養家糊口都難。直到村里動員他參與菌菇種植,不但脫了貧,還成了當地脫貧致富的標桿。
險巖村,2014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僅為2760元,是儀隴285個貧困村之一。
這樣的村子如何摘掉貧困帽子?2015年,險巖村通過政府引導、群眾主體、龍頭帶動、金融支持、合作社組織“五方聯動”模式,引進一家菌業公司,建起了占地80畝的脫貧奔康食用菌產業園,全村48戶貧困戶全部參與。
“最初,老百姓并不愿意參與,或者參與積極性不高。”險巖村黨支部書記張壽伯說,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幫扶部門市農牧業局組織村民代表到南充、浙江等地參觀,又引進業主與村民們簽訂合同實行訂單收購,給村民吃上一顆“定心丸”。投入難,是險巖村發展產業的又一道難題,市縣農牧業局再次伸出援手,聯系當地銀行為首批種植香菇的10戶貧困戶各提供擔保貸款15萬元,建起10個香菇種植大棚。張守方算了一筆賬:一個菌袋的成本是2.6元,可產香菇0.75公斤。以每公斤8元計算,一個菌袋收入在6元左右,除去成本,一個菌袋純收入3元。一個大棚一次性種植1萬個菌袋,一季可收入3萬元,一年種四季純收入12萬元。
有了示范,險巖村香菇二期產業園區又開始建設,15戶村民以同樣的模式種植香菇。根據險巖村的規劃,村里還將建成菌袋培育廠、香菇加工廠,建設三期、四期種植基地,實現全村老百姓家家都有致富產業。
開車行駛在西充縣百里香桃產業園,漫山遍野盡是桃樹。在“元斗桃園”,一個個拳頭大的桃果已經開始泛紅,散發出陣陣誘人的香味。“元斗桃園”共有600余畝,全是村民土地流轉,安排季節性工人30至40人,貧困戶有10余戶,每月工資2000元,每畝土地每年租金700元。
“元斗桃園”是西充發展香桃產業的一個縮影。西充縣創新推出“三帶動、三分紅”措施,即業主大戶帶動貧困戶,專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龍頭企業帶動群眾種植香桃;群眾土地流轉入股分紅,扶貧政策資金貸款分紅,政府政策性投入土地資產折價入股到經營主體分紅,帶動古樓、太平、金源、李橋四個鄉鎮連片打造百里香桃產業帶,輻射周邊10余個鄉鎮,130個村。政府每年舉辦桃花節、品果節,發展鄉村旅游;合作社通過電商渠道,將香桃銷往全國各地。過去老百姓的桃子每公斤最多賣10元,現在最貴的可賣到40元,一畝地效益達三四萬元。通過種植香桃,帶動24個貧困村出列,11601名貧困人口脫貧。
在南充,貧困群眾大多是無門路、無資金、無技術、無市場、無膽量,常年從事傳統農業發展,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獲利無幾,一遇自然災害則“傾家蕩產”,一遇市場波動則“血本無歸”。
如何把貧困群眾有效組織起來,讓他們一起發展產業、共同抗風險、抱團闖市場?
南充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終扭住產業扶貧這個“牛鼻子”,圍繞“村有當家產業、戶有致富門路、人有一技之長”目標,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發展思路,引導產業向園區集中,在全市1290個貧困村全覆蓋建設“脫貧奔康產業園”,帶動貧困群眾入園發展、穩定增收,走出了一條產業扶貧實現穩定脫貧的新路子。如今已建成貧困村脫貧奔康產業園926個,帶動貧困戶7.2萬戶,戶均增收1.2萬元以上,部分貧困戶不僅摘掉了“窮帽子”,還走上了致富“快車道”。
產業園區建起了,產品賣出去,貧困群眾才能真正有收益。為解決貧困山區網貨難下鄉、農貨難進城的問題,我市堅持電商平臺、服務驛站、特色品牌“同時發力”,打通城鄉市場雙向通道,與阿里、京東、當當、易田等知名電商牽手,設立當當全國農村電商總部,建成“綠谷西充”“德鄉儀隴”“淘南部”等77家本土電商平臺;建成縣級電商綜合服務中心12個、鄉鎮電商服務站294個、村級電商服務點563個,發展涉農電商企業230戶,帶動25.6萬貧困群眾搭上網絡快車,將產業園區特色產品銷往全國市場。
市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副局長鄧強認為,南充堅持市場經濟思維發展產業,強化產業扶貧的基礎性、長期性、保障性功能,變輸血為造血、變救濟為帶動、變短效為長效,探索出了黨政引導、龍頭帶動、群眾主體、金融支持、合作社組織“五方聯動”的“脫貧奔康產業園”模式,推動了產業項目、貧困戶、政策資源向園區“三集中”,走出了一條產業扶貧持續增收、穩定脫貧的新路子。
暗訪督查 把脫貧責任壓得更實
“開會千次,不如暗訪督查一次!”這是南充市政府副市長、市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局長向貴瑜的“名言”。在他看來,如果工作落不到實處,那么再好的安排部署都是在做無用功。暗訪督查,就是檢驗工作是否真正落實到位的最好量尺。
自精準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南充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加強督查問責,把導向立起來,讓規矩嚴起來”的重要指示精神,從暗訪督查入手,探索出“日暗訪日通報”工作機制,向著仍少量存在的作風飄浮、工作不實等問題全力開火。
暗訪督查,需要跋山涉水、走村串戶深入基層一線摸排實情,沒有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專業隊伍可不行。由市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牽頭,南充按照“必須熟悉扶貧政策,必須敏銳發現問題,必須精準開出處方,必須敢于較真碰硬,必須能夠吃苦耐勞”的“五個必須”標準,遴選了大批優秀年輕干部,編入12個暗訪組。特別是市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全體干部人人參與,全部進入暗訪組。
為規范暗訪流程,南充市專門制定了《脫貧攻堅督查暗訪手冊》,明確了暗訪“五步工作法”。第一步:隨機抽村。第二步:直接入戶。按照“一看二問三算賬”方式,對抽查村進行蹲點式暗訪,對低保戶、五保戶、殘疾戶、危改戶、易遷戶,返貧戶、返貧風險戶、脫貧困難戶“八類重點戶”進行全覆蓋走訪。第三步:跟蹤核查。對發現的問題,按照“六必問”的原則,現場座談或連線追問鄉鎮黨委書記、村黨支部書記、駐村第一書記,涉及的行業扶貧部門、幫扶單位、幫扶責任人,第一時間交換暗訪意見,現場發出整改通知。第四步:全市通報。每天編發一期《每日快報》,原汁原味對暗訪情況進行通報,發放到全市所有鄉鎮和縣級部門,列舉的問題其他地方對照自查,提出的措施其他地方借鑒參考。第五步:回訪問效。被暗訪村所在的鄉(鎮)黨委政府必須立即制定整改方案,限定1個月或2個月的整改期限,整改期滿再次到村復查。
據介紹,南充的暗訪督查嚴格按照“三不兩全程一到底”的要求進行。“三不”,即事前不打招呼、事中不準陪同、事后不準接待;“兩全程”,即全程錄音錄像,記者全程參與,定期將暗訪素材制作成專題片在全市大會上曝光;“一到底”,即對暗訪發現的問題扭住不放、跟蹤到底,并實行“雙移送”:對暗訪中發現的違紀違規線索立即移送市紀委監委核查,對回訪整改不力的地方直接移送市紀委監委問責。
寒冬臘月、盛夏酷暑,暗訪督查從無間斷;高山深溝、偏遠鄉村,沒有暗訪組到不了的地方。暗訪組絕大部分干部成員都是“80后”“90后”,有著神圣的使命感和火一般的工作熱情。白天,他們四處奔忙收集實情;晚上,還要加班整理資料匯總上報。凌晨兩三點下班早已成為常態,通宵達旦工作在暗訪組也是屢見不鮮。但暗訪組所有成員從沒有人叫過一聲苦、喊過一聲累。有的人放棄了調往省城的機會,有的人經常帶病堅持下村,有的人幾個月看不到兒女一眼,甚至還有人年僅40歲就倒在了崗位上……這一切,只因為心中裝著每一名貧困群眾。
自2016年5月啟動暗訪督查以來,暗訪組已訪遍全市所有的鄉鎮,走訪了全市一半以上的村,共印發《每日快報》333期,梳理并督促整改各類問題6000余條。
暗訪督查得到了南充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既掛帥又出征,帶頭包片暗訪,全力支持暗訪,建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一月一調度,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一周一調度,鄉鎮黨政主要領導一天一調度”的“三個一”調度機制,樹立了良好的工作導向;對整改不到位的、未完成目標任務的,實行“目標考核一律一票否決、有關領導一律就地免職、追責問責一律從重從嚴”的“三個一律”問責機制,極大增強了暗訪的震懾力和推動力。
搞好暗訪,需要真刀真槍、較真碰硬。基層干部怕暗訪,南充市脫貧攻堅工作就專門抓暗訪;個別干部有僥幸心理,暗訪組就天天搞暗訪。正是有了這種高強度的暗訪,在全市上下營造出了水緊魚跳的濃厚攻堅氛圍,各級干部對暗訪工作也逐漸由“誤解”到“理解”,由“怕”暗訪到“盼”暗訪,甚至主動邀請去暗訪。
通過暗訪督查,南充進一步壓實了干部責任———
暗訪倒逼干部去下“繡花”功夫,把工作往實里做、往細里做、往深里做,凡被暗訪過的地方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脫貧攻堅政策得以精準落地落實;
暗訪通報真正刺痛了不作為、不擔當干部麻木的神經,讓他們從靈魂深處反思自己,倒逼干部隊伍作風發生根本轉變;
暗訪通報激發了干部知恥后勇的決心,倒逼他們不得不學習思考、不得不用心研究、不得不大膽嘗試,由扶貧“門外漢”成為“行家里手”,基層干部能力明顯提升;
強力的督查暗訪,喚醒了干部的干事激情,激活了貧困群眾的脫貧決心,大家越干越有勁、越干越想干,脫貧攻堅內生動力完全迸發。
激發內生動力 脫貧效果立竿見影
精準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南充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把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干部引領帶著干、群眾主體自己干、風險兜底鼓勵干”,有效激發了貧困群眾改變貧困面貌的干勁和決心。
5月29日上午8時許,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滿南部縣八爾湖鎮,該鎮黨委書記梁先輝早早起床,來到該鎮脫貧奔康(小龍蝦)產業園,查看今年剛發展起來的小龍蝦產業情況。
八爾湖鎮位于南部縣西南方向,有重點貧困村6個,插花貧困村4個,人多耕地少的矛盾較為突出。2014年,南部縣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后,梁先輝把調整產業結構放在首位。
“當時準備發展柚子與桃樹、蓮藕產業,但當地群眾將耕地看得特別珍貴,放棄傳統糧食種植,大家不太愿意。”梁先輝說,起初,他每天早出晚歸,往返在縣上、鄉里和貧困戶家中,一個村一個村地開會向百姓釋疑,并組織群眾到江石嶺村、望月村,甚至龍泉驛參觀、考察、學習。如今,八爾湖鎮八爾湖景區建成迎客,全鎮建成脫貧奔康產業園10個,發展起食用菌、小龍蝦、桃子等支柱產業近萬畝,全鎮人均年收入達到1.4萬元,2016年,該鎮如期脫貧。
脫貧攻堅猶如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幫扶干部好比一線“指揮官”,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尤為關鍵。除了梁先輝,我市脫貧攻堅還涌現出因勞累過度不幸去世的曹瓊蓉、舍小家為大家的譚必武、80后“第一書記”劉曉丹、“斷腸村支書”喻義文、“黑臉書記”汪淳等一大批優秀干部,他們的先進事跡、感人故事,展現出我市整個脫貧攻堅隊伍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精神面貌。
南充之所以能有這樣一支脫貧攻堅戰場上的精銳之師,全靠黨建引領。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南充堅持加強思想引領,吹響脫貧攻堅“沖鋒號”;加強責任引領,建強脫貧攻堅“指揮部”;加強干部引領,打造脫貧攻堅“突擊隊”;加強組織引領,筑牢脫貧攻堅“橋頭堡”;加強風氣引領,樹好脫貧攻堅“風向標”;全市34名市廳級干部以上率下,帶頭聯系指導縣(市、區)脫貧攻堅工作,帶頭幫扶指導鄉鎮和貧困村,帶動黨員干部進村入戶、訪貧問計;各級領導干部和機關領導班子掛帥出征、掛圖作戰、掛責問效,把幫扶工作逐一落實到具體單位、人員,目標細化到月、工作安排到天。
在黨建的引領下,南充8萬余名黨員干部參與脫貧攻堅的激情被點燃,帶領全市貧困群眾不斷激發內生動力,眾志成城奔小康。
為激發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南充探索建立了“產業發展風險基金”,給貧困群眾發展產業“壯膽”。由政府先期建基金,變到戶資金為風險基金,在貧困村建立10至30萬元的產業發展風險基金,實行專賬專戶管理。同時,在政府的引導下,貧困群眾根據種養習慣,通過借用產業扶持基金、扶貧小額信貸,發展符合自身實際的特色產業。此外,引入保險機構對貧困戶發展的特色產業承保,貧困戶的保費由風險基金代交,若一旦發生種養風險、市場風險,按照“補足成本、不補利潤”的原則,先由保險公司理賠,再由風險基金按一定比例補助,確保貧困群眾發展產業“不折本、少虧錢、零風險”。目前,南充已先期在100個村建立產業發展風險基金2210萬元,覆蓋貧困戶11700戶。產業風險基金的建立,不僅給扶貧產業安上“保險杠”,還給貧困群眾吃了“定心丸”。
針對個別貧困戶出現的“等、靠、要”思想和相互攀比的現象,南充利用“農民夜校”,為他們自主脫貧“扶志”。在全市1290個貧困村全覆蓋建立“農民夜校”,重點做好三件事:一是把群眾帶出去“轉變腦筋”,組織貧困群眾到產業發展好的地方學習參觀,讓他們開闊眼界、解放思想,激發主動脫貧發展的動力。二是把典型樹起來“現身說法”,組織開展孝老敬親、忠厚誠信、勤勞致富、創業自立、庭院潔美“五項評比”,到脫貧模范戶家中去現場參觀,讓脫貧模范戶給大家現身說法,起到示范帶動作用。三是把政策講清楚“入腦入心”,根據村情編寫“脫貧政策應知應會卡”,組織村民自行制定“村規民約”,把國家的扶貧方針講清楚,把落實到戶的政策講清楚,把自主脫貧的要求講清楚。目前,全市1290個貧困村共組織開展各類外出參觀3700多次,評選脫貧模范戶1.1萬戶,組織開展專題培訓1.3萬余次,貧困群眾自主脫貧的主動性不斷增強,鄉風文明的氛圍日漸濃厚。
對于個別貧困群眾在脫貧過程中不主動、不積極,懶懶散散,勞動創收的積極性不高的情況,南充實行“增收獎補”政策,給貧困群眾致富創收“強心”。通過“就業增收獎補”,按照“多勞多獎、少勞少獎”的原則,對通過技能培訓外出務工,年收入5000元以上的,按年度實際收入的3%、最高不超過1500元的標準給予獎補;通過“種養業增收獎補”,對發展庭院種植養殖業增收1000元以上的,按年度實際收入的10%至15%、最高不超過2000元的標準給予獎補;通過“孝老愛親獎補”,對孝老愛親且每月贍養費達到100元以上的,按每年100至300元標準給予獎補。(記者 李奎 張春華 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