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崗復工后,戴口罩成為上班族的標配。一天長達數小時佩戴口罩,一些市民的皮膚開始“抗議”, 臉部長痘痘或過敏。同時,也有市民每天反復洗手、使用酒精等給手部消毒, 導致手干手癢。那么,出現這些皮膚問題應該怎么應對呢?記者昨(10)日采訪了市中心醫院皮膚科專家。
“天天戴口罩,痘痘都悶出來了, 上次長痘痘還是2012年。”在順慶區紅光路附近上班的市民謝女士昨日發朋友圈稱,最近備受皮膚問題困擾。不戴口罩不行,戴口罩又不舒服,讓她十分為難。
記者采訪市中心醫院皮膚科主任趙菊花了解到, 近期雖然門診患者數量總體明顯下降, 但因為戴口罩引起皮膚問題就診的市民有所增多, 她每天都會接診10至20名不等的相關患者。 比較常見的皮膚問題有過敏、紅斑、痤瘡等。據其介紹,疫情防控期間大家每天戴口罩, 面部形成比較封閉的環境, 皮膚潮濕造成細菌的滋生, 容易使痤瘡等皮膚問題加重。
趙菊花說, 遇到這種情況首先要注意面部清潔, 摘掉口罩后要清潔皮膚, 適當使用一些潤膚劑改善皮膚的狀況。在飲食方面,注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吃甜食。飲食、睡眠要保持比較好的節律。不出門的時候不用戴口罩,必須戴口罩時可在口罩內側隔一層紗布。特別提醒大家注意,已經形成的痤瘡千萬不要去擠。 如果皮膚問題比較嚴重, 一定要去醫院就診。
此外, 長時間佩戴口罩還可能造成局部的皮膚皮下組織壓力性損傷, 主要在長時間受壓的部位如鼻部、面頰或耳廓后。針對這些問題,首先要注意預防,選擇比較合適的口罩,比如寬邊的口罩,局部壓力就比較小。 如果是皮膚比較敏感的人, 在使用前一定要閱讀說明書, 看看口罩里面有沒有皮膚容易過敏的成分。 對于兒童, 要由家長來幫助選擇大小和形狀都比較適合的口罩, 減輕對局部的壓迫。
手部過度清洗 小心引起皴裂
近日, 趙菊花還接診了不少因為過度清洗、 頻繁使用清潔劑和消毒劑造成手部紅斑、丘疹、干癢、疼痛甚至皴裂的患者。 前兩天就有一位市民因為手部接觸性皮炎嚴重到醫院就診,一問才得知,是因為這位患者在家里用84消毒液稀釋后擦地板沒有戴手套。此外,不少市民出門隨時帶著酒精、消毒液等,不時擦擦,對皮膚也會持續刺激。
趙菊花說, 每次洗手后要立即擦干,并涂抹護手霜。本身有皮膚問題的市民不宜過度防護,平時清潔手部少用酒精等消毒劑。如出現明顯線狀裂紋, 需在減少刺激、加強保濕的同時,外用生長因子凝膠或多磺酸粘多糖乳膏。
此外, 近期因為帶狀皰疹前去就醫的市民也有所增加。 究其原因,多是因為長期宅家不運動,追劇熬夜等生活不規律, 導致抵抗力下降。 建議市民宅家時也要適當運動,保持作息規律。
相關鏈接
燒口罩可以鑒真偽嗎?
有市民擔心自己買到假口罩, 便在網上找了一些鑒別口罩真偽的方法。于是,類如“燒口罩” 鑒真偽的方式在朋友圈里流傳。
根據網上視頻的內容,這樣的“醫用口罩真假測試”需要拆開口罩,取出中間層,用打火機點燃,無火焰是真貨,有火焰就是假貨。
那么, 這樣的說法靠譜嗎?記者昨日咨詢了市中心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賈軍, 據其介紹,這種燃燒檢測的方法無法簡單區分口罩的真偽。取出口罩的中間層,點著了,肯定是假貨;點不著,也未必是真貨。點不著,產生熔融效果,也不能排除部分不法商販用低質量無紡布材料替代醫用材料的可能。
普通市民如何辨別購買的口罩是否具有防護作用呢? 記者昨日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科了解到,要辨別醫用口罩真偽,首先要看其外包裝上的醫療器械注冊號,確定是醫療器械,注冊證格式如: 川械注準20172640221,真偽可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上查詢。
然后要看標識標準, 分別為醫用防護口罩(GB 19083-2010)、醫用外科口罩(YY 0469-2011)、一次性使用醫 用 口 罩(YY/T 0969-2013)。 從防護等級看,醫用防護口罩>醫用外科口罩>一次性醫用口罩。(記者 王治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