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們來認識四川省儀隴縣的兩兄弟,小元(化名)和小輔(化名),這對兄弟有一個特殊的身份,他們被稱為‘事實孤兒’……”10月16日晚,在CCTV-12社會與法頻道播出的節目《熱線12》中,以《四川儀隴:“事實孤兒” 救助在行動》為題,報道了儀隴縣救助“事實孤兒”的措施和成效。
1 司法救助 兩名“事實孤兒”迎來新生活
在《熱線12》節目中,鏡頭聚焦在儀隴縣小元和小輔這一對兄弟身上,這對兄弟就是被救助的“事實孤兒”。據孩子的奶奶講述,2013年,兄弟倆的父親在外務工因意外身亡,孩子的母親也離家出走了,百般聯系都無法找到她。當年的小元和小輔,一個三歲多、一個一歲多,一場意外,讓這個家支離破碎,照顧兄弟倆的重任就落到了爺爺奶奶身上,全家只有靠爺爺在外打零工支撐。隨著孩子們一天天長大,日常生活、上學等開銷越來越大,兩位老人的壓力十分大。
小元和小輔屬于一個特殊的群體。父母雙方或一方尚在,但事實上無人撫養,卻又因為不是真正的孤兒得不到救助,因此被稱為“事實孤兒”。2017年,儀隴縣人民檢察院在黨委政府的支持下,開展對“事實孤兒”的摸排工作中,發現了小元和小輔的情況。這時,一家人終于迎來了轉機。
“小元和和小輔符合我們‘事實孤兒’司法救助的條件,于是我們就協助小元和小輔向縣人民法院支持起訴,要求法院宣告其母親失蹤。判決生效后,我們就向縣民政局提交判決和小元、小輔父親的死亡證明。隨即,縣民政局宣告小元和小輔為孤兒。”儀隴縣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部干警張曉琴接受采訪時說。
從2018年起,小元和小輔開始享受孤兒補助,最大的難題解決了。“一家人至少不挨餓了,大問題解決了,現在生活還可以。”小元和小輔的奶奶接受采訪時說。
據了解,從法律層面確認“事實孤兒”的身份是孩子們能享受國家福利保障的有效路徑,儀隴縣人民檢察院對符合“事實孤兒”條件支持他們向法院提起訴訟,通過法院依法宣告其父或母失蹤,使其孤兒身份得到確認,進而獲得救助,幫孩子們走出困境。
據了解,今年7月,民政部針對《關于進一步加強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的相關情況召開新聞發布會。在此之前,儀隴縣人民檢察院做了大量的“事實孤兒”救助工作,讓這群特殊的孩子得到了法律溫情的救助。節目中,央廣評論員對“事實孤兒”救助評論說,民政部相關意見的出臺破解了“事實孤兒”救助的很多障礙,同時,對“事實孤兒”救助是按照國家保障標準來救助,使得保障力度更大,對“事實孤兒”保障將會更加有力。
2 5年努力 218名“事實孤兒”獲救助
“這是一條我們盼望5年的新聞,為這一天,我們做了5年的探索和努力。5年前,當我們發現這群孩子,發現他們因政策障礙沒能獲得國家救助而陷入極度困頓時,我們沒有袖手旁觀。我們向領導匯報,得到強有力的支持;我們運用和拓展檢察職能,幫助他們走出困境;我們大聲疾呼,多方奔走,喚起全社會關注幫助這群可憐的孩子,得到積極呼應。”儀隴縣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唐蔚感慨地說。
記者從儀隴縣人民檢察院獲悉,“事實孤兒”,指事實上無人撫養兒童。“事實孤兒”是一個尚未被社會廣泛知曉的群體———他們的父母一方死亡、失蹤、患有精神病、重殘、重病、正在服刑(3年以上)等,另一方未履行監護照料義務1年以上,抑或是非婚生、遭遺棄后被收養,導致事實上無人撫養的未成年人。
“事實孤兒”救助,儀隴縣人民檢察院一直在行動。2014年,儀隴縣人民檢察院在辦案時,發現了“事實孤兒”這個群體,并探索運用支持起訴檢察職能,牽頭對符合訴訟條件的“事實孤兒”,支持他們向法院提起訴訟,通過法院依法宣告其父或母失蹤,確認其孤兒身份獲得救助;對不符合訴訟條件又確有生活困難的,促請民政、教育、衛生、扶貧、住建等部門履行社會救助職責。
截至目前,在儀隴縣人民檢察院和當地多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在全縣摸排出218名“事實孤兒”。其中,36人被依法確認孤兒身份,每人每月領取到810元的救助金;171人被納入困境兒童救助,每人每月領取400元基本生活費;110人免除在校期間的全部學雜費,并根據不同情況每人每學期領取500至2000元不等的助學金;對“事實孤兒”所在的家庭落實低保12戶、異地搬遷和危房改造7戶。
儀隴縣人民檢察院在救助“事實孤兒”方面的努力,也得到了不少關注。去年3月,該院在全省政法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會議上,就此項工作進行經驗交流發言。去年6月,省人民檢察院在全省檢察機關推廣該院做法,組織開展深入推進全省“事實孤兒”國家救助專項活動。去年9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在南充召開司法救助助力脫貧攻堅戰工作推進會,以該院“事實孤兒”救助為重要內容的專題片《檢徽在脫貧攻堅戰中閃耀》,得到與會人員一致好評。(記者 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