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縣“砥礪奮進·脫貧攻堅”系列報道之二
賽金鎮海升柑橘基地
近日,記者踏訪儀隴縣貧困山村,處處呈現出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基礎設施加快建設、貧困戶忙著搬新房……全縣脫貧攻堅不斷向縱深推進,村莊面貌換新顏,百姓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儀隴縣給出了答案:嚴格落實脫貧攻堅黨政“一把手”負責制,突出縣、鄉、村脫貧攻堅的主體責任,縣委書記親自掛帥、抓好全局統籌,鄉鎮黨委書記重在理清思路、抓好區域發展,村黨支部書記重在宣傳發動、抓好政策落實,形成了齊抓共管的扶貧格局。
NO•1 全局謀劃 制定“345”戰略部署
儀隴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全縣頭等大事和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由縣委書記親自掛帥,縣四大班子成員全力配合,精細謀劃布局、充分調動人力、全力整合資源,從源頭上抓總覽。結合縣情實際,縣委書記牽頭,多方征求意見,多輪次反復研討,明確“三年集中攻堅、兩年鞏固提升、同步全面小康”總體思路,制定“項目建設3年達標、脫貧任務4年完成、全面小康5年實現”的“345”戰略部署,編制“1+1+3”(1個總體部署+1張作戰圖+責任分解表、倒排工期表、資金統籌表)縣級脫貧攻堅總體規劃,充分發揮行業優勢,整合攻堅資源,分類編制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扶貧等22個專項扶貧規劃,確保脫貧攻堅工作總體尊重實際、兼顧長遠。
同時,實行以指揮部為中樞的脫貧攻堅指揮運行機制,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擔任指揮長。在工作安排上,嚴格執行“三個一律”:重點工作一律召開千人以上高規格會議,主要領導親自部署,防止要求打折、執行走樣;重要決策一律召開指揮長聯席會議,集體會商、共同決策,杜絕多頭指揮、行動不一;重大問題一律要求當日報告,限期解決,確保全縣脫貧攻堅工作政令暢通、推進有力。
5年來,該縣統籌整合扶貧資金46.52億元,重點投向交通、水利、產業等關鍵領域,全力保障戶脫貧、村退出、鄉達標資金投入。
NO•2 理清思路 抓好區域發展
4月20日,記者來到度門鎮王家店村,沿著村道水泥路前行,路旁一座碧瓦白墻的新房就是62歲貧困戶何登明的新家。何登明的母親93歲,妻子、兒子患病,以前3代4口一直蝸居在3間破舊的土坯房中。
去年3月,鎮里統一核實安全住房保障時,固執的何登明不僅不配合,反而拒絕跟工作人員溝通。“一個月我去何登明家8次,每次的主題都是動員他搬遷。”度門鎮黨委書記何欣說,開始何登明以守祖業、怕欠賬為由,死活不搬。經過20余次真誠交談,何登明終于同意搬遷。得益于D級危房新建補助,何登明幾乎沒花錢就住進了新房,他的兒子也被介紹到河西工業園區上班。
儀隴縣各鄉鎮切實履行主體責任,通過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增收產業發展,抓實群眾教育,為貧困戶脫貧打下堅實基礎。
“幾乎每個星期都來我們家一趟,跟我們講政策、聊家常,看看我們有什么需求。”立山鎮馬槽溪村村民鄧新玉提及該鎮黨委書記夏秉光時贊不絕口。“看到村民們臉上幸福的笑容,我感到特別自豪。作為一個生于農村的干部,和老百姓面對面交流,耐心傾聽呼聲,真心解決困難,這樣的人生才更有價值。”夏秉光說。
該縣各鄉鎮黨委書記立足實際情況,堅持“對癥下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5年來,共新建村組道路2623公里、入戶便民路2800余公里,極大改善了群眾出行條件;延伸供水管網37條260公里,建成農村分散供水工程1.38萬余處,有效解決了6.9萬貧困人口安全飲水難題;完成土地整理19.5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18.9萬畝,配套生產便道353公里,為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完成251個行政村電網升級改造,接通285個貧困村光纖寬帶,完成57個鄉鎮便民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新建集文化室、衛生室等為一體的村級活動中心451個,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NO•3 宣傳發動 抓好政策落實
村黨支部書記是聯系黨委政府與群眾的“紐帶”和“橋梁”。村黨支部書記抓工作最終落實能力直接關系到脫貧攻堅最終成敗。做好脫貧攻堅中的政策宣傳,提高貧困戶對政策的知曉率,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
貧困戶對政策的熟悉了解是光華鄉棗子溝村黨支部書記羅正的一項重要工作。幫忙申請小額扶貧貸款、創業貸款、到戶產業項目資金……貧困戶湯官強患了肝硬化,吃藥、住院花費較大,家里的小養殖場眼看就要垮掉。村上幫忙申請了小額信貸發展養殖業,如今小養殖場發展勢頭良好,他的病情也有所好轉,“多虧村干部工作做得細,啥好事兒咱都趕上了!”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一個村黨支部強不強,村黨支部書記是關鍵,只有黨支部書記路帶得正、方向不偏,才能讓黨員群眾思想與黨同心同向,行動上同力,實現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目標,實現黨建扶貧“共促共進”。
日興鎮黎明村,座座白墻小樓房點綴其中,一條平整的水泥村道蜿蜒其間,柑橘產業園中、食用菌種植大棚里,村民們正熱火朝天地忙碌著……
“年輕人出門為討錢,老年人養豬為過年。”曾經這句順口溜在村上人人都會,張口就來。如今,黎明村的變化除了各級部門、幫扶單位和全體村民共同的努力外,村黨支部書記在其中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村黨支部書記陳玉林召開黨員會、群眾會、院壩會、貧困戶會。大大小小的會議召開了30多次,全村的老百姓都明白了自己要做啥,以“土—水—路—人居—產業”為主的項目內容就是全村干部群眾會上“扯”出來的,柑橘、食用菌、蓮藕如今成為全村的支柱產業。
“現在,不僅村容村貌變得整潔亮麗,而且村民素質也大幅提升,來過的人都說我們這里村美人美,像個‘世外桃源’。”陳玉林驕傲地說。(記者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