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是四川第二人口大市和成渝經濟區北部中心城市,是革命老區,曾經也是貧困地區。2014年底,全市共有1290個貧困村、19.1萬貧困戶、57.8萬貧困人口,貧困人口居全省第三位,占全省貧困總數十分之一、占南充農業人口十分之一。
脫貧攻堅伊始,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級干部要不斷增強脫貧攻堅“最后堡壘”“最關心的事”“沖在最前方”的“三種意識”,始終把脫貧攻堅當作天大的事、使出天大的力、盡到天大的責,決戰決勝、不勝不休。
方向明確,沖鋒號吹響。全市黨員干部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迅速緊起來、動起來、干起來,人人以攻堅為己任,以克難為指向,吃住在脫貧攻堅一線、工作在脫貧攻堅一線、決戰在脫貧攻堅一線。3萬多名黨員干部下沉、分塊包片、駐村幫扶,集中時間、集中心思、集中力量決戰脫貧攻堅。
一場場硬仗打下來,截至2018年底,全市所有國省貧困縣成功摘掉“貧困帽子”,1217個貧困村“出列”,56.9萬人告別貧困。截至目前,1290個貧困村,村村建起了脫貧奔康產業園。一幅幅鄉村振興的畫卷正在南充大地舒展。
脫貧奔康產業園 鄉村振興新景觀
發展產業,助農增收,振興鄉村。
產業脫貧,是富民根本之策。在脫貧攻堅戰中,南充始終把發展產業作為脫貧奔康、鄉村振興的根本路徑。
走進南部縣東壩鎮打鼓山村,一條條村道如同玉帶纏繞在山間,一幢幢風貌統一的川東北民居依山而建,道路兩旁是高標準建設的柑橘產業園,放眼望去綠油油一片,生機盎然。
打贏脫貧攻堅戰,在南部縣和東壩鎮的規劃引領下,打鼓山村堅持發展大產業、建設大園區、帶動大扶貧,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金融+保險”的模式,由村“兩委”牽頭成立專業合作社,引進龍頭企業建立脫貧奔康產業園,根據利益聯結方式分為“創業園”“托管園”“就業園”3種類別,吸納全鎮貧困戶和非貧困戶近萬人入園發展。其中,“創業園”每年每畝純利潤達9000元,“就業園”貧困戶年人均務工收入約6000元。
無門路、無資金、無技術、無市場,常年從事傳統農業,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看不到多少收入,一遇自然災害“顆粒無收”,一遇市場波動“血本無歸”,成為橫在貧困戶脫貧路上的堡壘。如何攻克這道堡壘?儀隴縣的做法是:發展產業,引導龍頭企業、種養大戶同農戶建立密切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群眾脫貧奔康。
進入夏季,蓬安縣柳灘鄉三角灘村千畝荷塘花開正艷。市政協在幫扶三角灘村時,充分利用“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機制,建起了1000畝太空籽蓮基地,從7月份起,近4個月花期期間,600萬支荷花絢麗綻放吸引游客到來。隨著游客紛至沓來,老百姓家中的蘿卜干、土雞蛋、干豇豆、掛面等農家土貨也成了“香餑餑”。
產業發展是脫貧攻堅的“生命線”,為解決群眾“造血功能”差、持續增收乏力的問題,南充各地按照“政府引導、農民主體、龍頭帶動、金融支持、合作社組織”的“五位一體”模式,加快脫貧奔康產業園建設。截至目前,全市1290個貧困村,村村建起了脫貧奔康產業園,貧困群眾通過土地出租、就近務工、收益分紅等,收入有了穩定保障。
如今走在南充廣袤農村,一條條鄉村公路環繞產業帶,一條條水渠直通老百姓的田間地頭,果園、養殖場、魚塘一片連一片……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產業的興起,昔日的貧困村破繭成蝶:翻修一新的農房留住了“鄉愁”;田埂推平,小田變大,荒山去雜,成片的產業孕育著致富希望;村道公路在村內延伸,串聯起入戶小道和生產便道,編織出阡陌交錯的道路體系。
創新機制體制 激活“源頭活水”
對癥下藥斬“窮根”,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全市各地突出重點,大膽探索,探索新途徑、新模式、新機制,全面提升扶貧質量和效益,走出了一條特色的扶貧開發新路子,邁上鄉村振興新征程。
9月2日上午,嘉陵區龍泉鎮九棟碑村村民任紅超扛著鋤頭,來到村里的花椒產業園施肥除草。
龍泉鎮大膽探索創新,在全鎮11個村、1個社區種植花椒11025畝,實現村和社區產業全覆蓋。為破解投入難,龍泉鎮探索創新多元投入機制,積極爭取上級政策支持,用好產業扶持基金,動員村和社區籌集投入資金。同時,爭取群眾理解支持,盤活未耕種田地和荒坡1.3萬畝,用于發展花椒產業;龍泉鎮社會事業服務中心牽頭成立綠泉農業有限公司, 公司化運作進行小額信貸融資,一下破解了投入難題。
為保證群眾利益最大化,龍泉鎮創新利益分紅機制,將花椒產業純利潤的40%分紅給村民,10%作為村集體收入,20%用作鎮社會事業服務中心發展再生產,30%用于公司保障后續發展和償還小額信貸。
機制創新,亮點紛呈,南充脫貧攻堅“源頭活水”被激活。
建立產業發展風險基金防控風險:在部分貧困村試點建立“扶貧保險+風險基金”的風險防控機制,每個村建立10萬元至30萬元的產業發展風險基金,并引入保險機構承保,一旦發生種養風險、市場風險,按照“補足成本、不補利潤”的原則,先由保險公司理賠,再由風險基金按一定比例補助,既給扶貧產業安上“保險杠”,又給貧困群眾吃了“定心丸”。
完善脫貧后扶機制:對已脫貧人口加強動態監測和跟蹤扶持,實行產業培育、設施配套、政策支持、技能培訓、干部幫扶“五跟進”,做到扶持政策不變、支持力度不減、幫扶力量不撤。
健全多元投入機制:增加市縣兩級財政扶貧專項資金,用好教育扶貧、衛生扶貧、產業扶持、小額信貸分險“四項基金”,惠及貧困群眾。
創新黨建扶貧機制:推行帶班子強隊伍、帶群眾強主體、帶發展強產業、帶真情強服務、帶新風強治理“五帶五強”工作法,著力解決第一書記“融不進、干不好”問題,引導第一書記在打贏脫貧攻堅硬仗中精準發力。
“三方聯動”考評問責機制:嚴格紀檢、組織、扶貧聯動考評,對未完成任務的地方和部門,目標考核一律一票否決、相關責任領導一律就地免職、追責問責一律從嚴從重。
“日暗訪日通報”督查機制:遴選優秀年輕干部,組建暗訪組,每天進村入戶暗訪、全程錄像錄音、原汁原味通報、全面跟蹤整改。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機制:深度整合政策資源,緊緊圍繞保就醫、保上學、保生活,從體制機制上解決因病致貧返貧、因學致貧返貧等難題,挖斷深層次致貧根源,切斷貧困代際傳遞,阻斷循環式返貧怪圈。
匯聚各方力量 建設美麗鄉村
吃穿,如今日子越來越有奔頭。”日前,儀隴縣金城鎮黨政干部來到該鎮龍橋村,走訪群眾,收集群眾意見。所到之處,群眾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在脫貧攻堅中,儀隴縣堅持開展脫貧攻堅文藝匯演、送文化下鄉等活動,組建文化惠民小分隊,采用“宣講+表演”模式,編排成語言、曲藝、舞蹈類文娛節目,到各個貧困村開展文化惠民演出,使得脫貧理念深入人心,激發了群眾脫貧信心,增強了村民的感恩意識。
打贏脫貧攻堅戰,只有激發貧困群眾自身擺脫貧困、奔小康目標的內生動力,才能迸發出強大的力量。南充日報社、閬中市扶貧開發局在幫扶閬中市飛鳳鎮瓦店村時,調整幫扶思路,將給貧困戶送錢送物的幫扶方式,轉變為在村上設立幫扶基金。幫扶基金前期共10萬元,主要用于幫助發展產業,為特別困難的貧困戶購買種苗和生產資料;解決特困戶生活用電難題;用作激勵費用,結合“四好村”創建、感恩教育等,在村上開展“示范戶”“衛生戶”“感恩戶”“誠信戶”等評選活動,對先進給予資金獎勵,大大激發了“我要脫貧”的內生動力。
內在動力缺失,再怎么幫也很難脫貧,即使脫貧了也難以持續。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我市各級各部門堅持“干部引領帶著干、群眾主體自己干、風險兜底鼓勵干”的原則,分布在全市農村的幫扶干部率先解決貧困群眾“志窮”問題,再解決“人窮”問題,充分利用“農民夜校”、壩壩會等,組織貧困群眾聽扶貧政策宣講,開展脫貧評比,評選先進典型,讓貧困群眾樹立起依靠自己勤勞雙手脫貧致富的志向;組織貧困群眾外出參觀學習,堅定“別人能干好、我也能干好”的信心;嚴格按市場規律尋找門路,讓貧困群眾“自己干自己的事”,貧困群眾干的事政府不包辦,通過激發內生動力,貧困群眾自主脫貧的意愿更強,穩定增收的能力更強,致富奔康的底氣更足。
逐夢小康繪藍圖,脫貧路上信心足。如今,在南充大地上,各種資源向脫貧攻堅聚集,各方力量向脫貧攻堅聚合,全市各級干部群眾正以更大的決心、更務實的作風、更精準的舉措,眾志成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記者 李奎 見習記者 羅熠 實習生 劉顏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