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鳥瞰“印象嘉陵江”濕地公園。
7月24日,南充124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超過834億元。其中,投資67.2億元的閬中市靈山歷史文化特色小鎮建設項目引人注目。該項目由中國500強企業新華聯集團和閬中市合作打造, 將成為嘉陵江上游核心文旅景點和閬中全域旅游的重要節點,進一步豐富閬中古城文旅業態,增強古城的吸引力,也將成為閬中文旅融合發展的又一增長點。
今年以來,南充積極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好消息頻傳。
閬中市被命名為首批天府旅游名縣,儀隴縣成為天府旅游名縣候選縣;
南充云霄合唱團奪得全國第十屆中老年合唱藝術節金獎和組織獎;閬中民俗節目《亮花鞋》榮膺第十八屆群星獎;南充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南部馬王皮影、閬中王皮影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閬中市天林鄉五龍村、 儀隴縣馬鞍鎮琳瑯村被推薦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全省僅30個村入圍……
榮譽是對南充文旅融合發展的認可, 背后折射的是南充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氣象。今年1—6月,該市接待游客3725.6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59.7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0.7%、23.9%。文旅產業已成為南充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新亮點、新路徑。
●山歌
擦亮五張“文化名片” 打好文旅“一副好牌”
印象嘉陵江,山水南充城。
南充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歷史底蘊深厚,文旅資源豐富。據統計,南充不可移動文物保有量居全省第三位,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9項,是我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建設成渝第二城,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這是南充的奮斗目標。文旅產業是南充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也是優先發展的現代服務業。“去年,全市文化旅游產業產值達到750億元,文化和旅游產業是全市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和增進人民福祉的重大民生產業。”南充市文廣旅局負責人介紹。
文旅產業如何謀篇布局?摸清家底,突出特色,找準比較優勢,精準定位,規劃引領。
為此,南充市提出,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必須堅持文化搭臺、旅游唱戲,做響“將帥故里·紅色文化”“歷史名城·三國文化”“中國綢都·絲綢文化”“印象嘉陵·生態文化”“世界古城·春節文化”五張“文化名片”。南充文旅融合發展路徑清晰:瞄準經濟文化發展大勢,深挖文化旅游潛力,做足文化旅游文章,啟動文旅產業新引擎,加快推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提升文化旅游的影響力、吸引力、供給力、競爭力,推動南充由文旅資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強市跨越。
目標清晰,方向明確,奔跑的路徑清楚明了:“一核心、一走廊、十主題”的文旅產業布局,著力擦亮五張‘文化名片’,并推動文旅軟實力變為現實生產力。一核心,就是以南充主城區為中心的文化旅游產業核心集群;一走廊,就是以嘉陵江為軸線的文化旅游生態景觀大走廊;十主題,就是以靈秀南充、人文順慶、山水高坪、忠孝嘉陵、古城閬中、親水南部、有機西充、紅色儀隴、康養營山、浪漫蓬安為主題的全市文化旅游總體布局。
從暮春到初秋時節,每天清晨,在蓬安縣相如鎮油房溝村,可以看到這樣一幕:成群的牛兒渡過嘉陵江,來到江心島上啃食青草,黃昏時節,享受了一天美美大餐的牛兒,心滿意足地回游、上岸、歸欄。這就是“百牛渡江”景觀。放在文旅融合發展的背景下,蓬安人充分挖掘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并賦予其農耕文明的人文稟賦,把“百牛渡江”演變成了一年一度的“放牛節”。截至目前,“放牛節”已經連續舉辦了10屆,成了蓬安旅游的“金字招牌”,每年都吸引成都、重慶、西安等地游客慕名前來。據蓬安縣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4月底到10月的“放牛節”期間,接待游客超過2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超過20億元,“今年預計會比去年接待更多的游客”。蓬安還根據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建設了“愛情小鎮”“玫瑰花谷”等文旅項目。
目前,南充文旅產業全域發展形態正在加速形成,集文化體驗、文創產品、購物娛樂、主題樂園、戶外運動、康養休閑、濕地觀光、鄉村旅游為一體的全域旅游形態呼之欲出。目前已經初步形成4條各具特色的旅游環線:以錦繡田園、七坪寨為代表的鄉村休閑旅游環線,以鳳埡山、凌云山、中法農業科技園為代表的生態康養旅游環線,以三國文化、絲綢文化、紅色文化為主的主題文化旅游環線等。
“旅游+” “加”出文旅融合發展新空間
7月25日,在位于南充市嘉陵區的中國綢都絲綢博物館,游客被南充深厚悠久的絲綢文化吸引,興致盎然地參觀展示廳的繅絲機、緙絲機、云錦提織機等設備。“中國綢都絲綢博物館集絲綢歷史、絲綢文化、絲綢展銷為一體,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來參觀。”四川依格爾紡織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和才介紹,這個絲綢博物館的設立,有效延長了絲紡產業鏈價值鏈。除了這個博物館,該公司在都江堰、雅安、九寨溝等地的旅游景區均建有絲綢文化體驗館和產品展示館,每年接待游客25萬人次,實現銷售收入8000多萬元。
工業旅游已經成為南充市的旅游新業態,方興未艾。南充把機械工業生產流程提升為富有情趣的旅游體驗過程,把封閉的工業企業變成開放的旅游區,豐富了旅游產品,為工業企業培育了新的增長點,成為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如張飛牛肉三國文化產業園和保寧醋博覽園被認定為省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
張飛牛肉三國文化產業園每年接待游客200萬人次,在園區內購物總額超過5000萬元。“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不但促進銷量擴大、提質增效,更重要的是贏得了口碑,提升了知名度美譽度。”公司負責人深有感觸地說,“旅游+”讓張飛牛肉公司從年產值不足80萬元的街道作坊,發展為目前產值超4億元、產品遠銷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食品企業。
保寧醋文化博覽園,如今成了游客“打卡”醋文化的景點。博覽園集旅游、展示和體驗于一體,將古建筑文化、食醋文化和非遺文化有機結合,讓游客在游覽、體驗的過程中了解中國古建筑的雕花藝術,學習醋文化。目前,保寧醋正在進行技術改造,擴大生產。“總投資5000萬元,新建醬油廠、醋糟處理廠,按照智能化要求建立醬油、白醋生產線8條。”對保寧醋未來的發展,公司負責人信心滿滿。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旅游,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互動,深度融合,相生共興。
閬中古城是我國四大古城之一,旅游品質一流。之前,僅靠閬中古城,旅游經濟處于“過路經濟”狀態,游客平均在閬中停留的時間不足1.7天。
轉型升級,后發先至。閬中不斷為旅游增加文化等元素,讓古城旅游更豐富多彩。古城內,“張飛巡城”“秀才趕考”“道臺審案”等旅游項目,讓文化看得見、摸得著、品得出味道;古城外,大型實景劇、主題燈光秀讓游客流連忘返;鄉村里,通過全域旅游,把一個個特色鮮明的鄉村連點成線,串線成面,推進鄉村旅游。
耕耘自有收獲。目前,游客在閬中平均的逗留時間延長到2.9天以上。2018年,閬中市接待游客120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33億多元,帶動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5億元。今年上半年,全市預計接待游客77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近77億元,促進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9%。與此同時,在全域旅游的帶動下,更多人投入到旅游業,并培育和發展了“旅游定制服務”“網約導游”等新型職業,直接或間接從事旅游業人員近20萬人,去年旅游從業人員人均增收2000元。文旅產業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和富民增收產業。
沒有名山大川,缺少歷史文化遺存,能不能發展文旅產業?西充在實踐中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西充縣依托發達的有機農業和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全力打造鄉村旅游目的地,爭創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通過農旅互動、文旅互動,唱響了文旅融合的田園牧歌。利用產業資源、自然生態資源發展旅游。“一鄉一節”正是該縣通過節慶搭臺引爆鄉村旅游、提升景點知名度的全新節慶平臺。今年以來,該縣舉辦了仙林“牡丹文化節”、雙龍橋“玫瑰花節”、古樓“充國香桃品果節”等。目前,西充依托自身資源優勢發展有機農業18萬多畝,建成有機生產基地105個,100個品種獲得有機認證,有機農業總產值超過35億元,著力建設“西部有機農業第一縣”。有機農業生產基地,也成為鄉村旅游目的地。據了解,近年來,西充旅游接待人數年均增長20%以上,成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
項目驅動 釋放文旅發展新動能
7月26日,閬中水城項目建設現場,3座具有川北民居風格的建筑拔地而起。該項目是閬中招引的第一個投資超過百億元的項目,也是閬中文旅融合發展的重大支撐項目。項目建設范圍包括嘉陵江金沙段水域以及構溪河水域,涵蓋了水上觀光、主題娛樂、濕地康養,總面積43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面積13平方公里。
相隔不遠的河溪鎮,閬中賽城的建設正如火如荼。該項目計劃投資80億元,今年3月14日動工,主要建設內容包括賽車場、彩蛋基地、極限運動場、大眾體育運動區等。據閬中市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閬中賽車項目促進體育運動產業和旅游產業跨界融合,助推文旅融合發展。目前,該市正在規劃建設宜華康養城。
閬中古城、賽城、水城、康養城“四城同構”,豐富旅游元素,催生文旅新業態。
儀隴縣紅色旅游資源豐富。通過建設朱德故里國家5A級景區、張思德紀念館等,充分挖掘紅色旅游資源,打造紅色旅游目的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讓紅色旅游更具吸引力,儀隴縣向民間藝術之鄉挖潛,彰顯書法、剪紙、篆刻等民間藝術的魅力,為景區賦能。同時,放大景區內客家文化的比較優勢,打造客家文化民俗博覽園。客家文化民俗博覽園占地105畝,目前已經完成了客家宗祠、新派茶樓等主體施工,今年底將開門迎客。
項目為驅動,投資為抓手,以項目統領和促進文旅產業發展。
投資100億元的南充奧宇望和啤酒小鎮,位于順慶區華鳳街道滑灘河社區和照壁溝村。在施工現場,挖掘機快速運轉,運輸車往來穿梭。
“項目一期工業用地建設現場,共有大小機械設備近百臺、施工人員200余人,正在進行場平施工。按照每天開挖4萬立方米的速度,土石方本月底將完成。”頭戴安全帽、正在現場指揮施工的北京奧宇望和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南充奧宇望和啤酒小鎮項目經理張松毅說,項目今年5月10日進場開工,按照工期安排,7月土方工程全部完成,8月開始啤酒廠打樁做基礎,11月具備動力車間、釀造車間、包裝車間安裝條件,12月安裝調試,力爭明年春節前出酒。奧宇望和啤酒小鎮圍繞食、住、行、游、娛、購六大要素精心打造,是基于精釀啤酒消費基礎上的餐飲、娛樂、購物、住宿等體驗式消費,打造集啤酒產業、啤酒文化、旅游、休閑、高端住宅等功能于一體的新型城市綜合體,項目建成后將帶動南充相關產業發展,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成為南充新的城市名片和消費熱點。
枝葉總關情,細微顯真章。南充市在建設高質量的文旅項目、提升旅游品位的同時,不斷在停車、如廁等“小問題”上下“大功夫”,進一步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游客的旅游體驗。
在閬中魚翅廣場,占地3萬多平方米的停車場正在加速建設,規劃停車位980個。據了解,閬中為解決停車難的問題,啟動了城市停車場建設工程。該工程一期投資8.9億元,新建6個停車場,總建筑面積超過12萬平方米。項目建成后,可提供3347個停車位,同時配套建設339個充電裝置。
“青瓦房、花格窗、三合院、百花香,周邊還種植了很多藤蔓植物。走進公廁,里面有干凈的洗手臺,配置無障礙設施,很舒適。”7月25日,在朱德故里景區,來自西安的游客胡杰榮感慨地說。
“景區共建有公廁13個,每個公廁都安排有專人負責全天候保潔,并配備洗手液、干手器、廁紙等物品。”朱德故里景區辦公室主任陳良平介紹。
小小廁所是文明的窗口。儀隴縣在新建旅游公廁的同時,通過“廁所開放聯盟”行動,把全縣場鎮的酒店、賓館、商戶、商城等場所的廁所全部納入旅游廁所建設管理范圍,科學規劃、統籌布局,使旅游廁所數量、選址、功能與全域旅游發展需求相適應。
同時,該縣還積極創新公廁管理方式,探索“以商管廁、以商養廁”新模式,開發廁所商業業態,完善廁所功能,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廁所”“廁所電子地圖”和手機APP等技術手段,力爭實現一鍵找廁所、用廁所、評廁所,方便市民和游客如廁。據了解,該縣計劃通過三年行動,新建廁所33座、改建廁所43座,助推全域旅游發展。
今年上半年,南充市重點文旅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19.07億元,占全年計劃投資的53.77%;今年新簽約文旅項目17個,簽約資金232.3億元。
開工項目接二連三,續建項目快馬加鞭,新簽項目紛至沓來,“項目南充”將催生“文旅南充”“詩意南充”。
美麗南充,這里有詩和遠方!
(原載7月28日《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