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新聞網訊 (作者 祝雪松) 伏虞山(又名龍呈山),位于儀隴縣義路鎮龍呈寨村,東接鐵山村,西連巴中群樂,南靠馬鞍,北依思陽,方圓5平方公里,人杰地靈、風景秀麗,距朱德故居琳瑯山5A級風景區6公里,距離縣城不到一小時車程、位于G245國道旁,交通便利。伏虞山,地勢突兀,溝壑縱橫,茂林修竹,松柏參天。整個山巒為綠蔭掩蓋,放眼望去,像一頭臥地麒麟。伏虞又名麒麟,形式龍馬,虞為祥瑞。
據資料記載,在南朝以前就取名“伏虞山”了。由于山的前半部像昂首的蒼龍,后半部像一只歸巢的丹風,取“龍鳳呈祥”之意,故又名“龍呈山”。因山上歷來筑有三道寨門,還稱作“龍呈寨”。
據縣志記載,早在唐初,山上就始建寺廟,歷代主要供奉太上老太君、 慈航真人、孔圣人等神像,屬道教道觀。明中期發展到鼎盛,據說道觀內有殿堂上百間,菩薩二百多尊,道士、道姑、僧人二十多人,香火旺盛。每年不但舉辦香齋廟會,還舉行山寨燈會。清進士蔣山曾著有《觀音閣碑敘》。
東漢六年,伏虞山系獠人首府,丞相諸葛武侯征伐蠻夷,獠人望風逃遁,百姓建諸葛亭紀念。
東晉,山東高僧葛洪,唐著名道師朱爾,鑿前山石壁為洞,修煉數十載,后成正果,百姓取為仙人洞。宋代大思想家程穎、高僧道澄、著名詩人孫諤曾贈詩:“聞說虞山有道澄,白云深處不開肩,自言古佛何為者,只是無心一老僧”。唐著名詩人李白、苦吟詩人賈島曾多次游覽此山吟詩作賦:“松下問童子,言師何處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清二甲進士李會,常到伏虞山游玩,曾書《撫松弄月》之匾。清著名僧人孫彼岸等曾來此隱居,傳道修煉。
1933年九月,中國工農紅軍解放馬鞍,在義路場設立了蘇維埃政府,許世友將軍在伏虞山諸葛亭前方的松樹下召開了萬人大會,動員群眾與土豪劣紳作斗爭,爭取全國解放。當年冬天,四川軍閥田頌堯部23師殘部進攻伏虞山。我紅軍僅一個排兵力,據險扼守東寨門,將敵擊潰。至今坑道、掩體等工事猶存。
1994年,經縣人民政府批準,開發山寨旅游資源,于是乎,山下雄偉壯觀的寨門,喜迎四方游人;柏油公路直達山頂,270步石階直通寨頂;通明殿、武廟、孔圣文廟、道祖廟、七母殿、祖師殿早已恢復;玉皇殿、觀音殿聳立于峰巔;三清殿、真武殿、雷祖殿、龍神殿、藥王殷矗立于山嘴;山寨北部諸葛亭林木掩映;坎下清巴中著名高僧孫彼岸親手挖掘的“觀音井”流水潺潺;山寨西部有一長10丈,寬3丈的“伏虞石”,石背上自然生成十幾個小碗大的孔坑,形成“紫微恒星圖”和“北斗七星圖”清晰可見。據知史老人說,朱德少年時代曾多次來此山寨游覽賞景。山寨還設有茶園、游樂、客房、飯莊、中西藥房、小賣部等服務設施。
在開發生態旅游的推動下,伏虞山英姿煥發。千畝林海,四季花香,景色宜人。仿古的亭、閣、廟宇掩映于林海綠蔭之中,栩栩如生的各式神像在香煙繚繞、陣陣磬聲中,迎接絡繹不絕的香客和游人,近年來山寨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的人數,與日俱增。(編輯/范紅英)